•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政治建设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开封实践,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人大工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牢牢把握政治机关定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向市委请示报告57件次,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39人次。认真贯彻市委“16136”总体工作思路,牵头推进全市重大民生工作,落实包联县区、企业、项目机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坚持科学民主依法立法

出台公众参与制定地方性法规工作办法,高质量制定《开封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开封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20件,指导县乡两级人大全面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坚持正确有效依法监督

聚焦经济发展,听取审议计划执行、“三个一批”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国有资产管理等情况报告。聚焦城乡建设,听取审议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数字化城管工作等情况的报告。聚焦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开封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执法检查,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聚焦法治开封建设,听取审议反电信诈骗工作情况、法院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依法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42件。聚焦民生改善,听取审议职业教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报告。

◎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

持续提升代表议案建议办理质量,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所提1件议案、371件建议按时办结并答复代表。及时将新一届代表编入全市代表联络站,丰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加强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健全代表履职档案,开展新一届代表履职培训。组建法制、财经等8个专业代表小组,充分发挥代表特长优势。

全面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全面推进“三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先后修订、制定常委会规范性文件14项、机关管理制度11项。强化纪律作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提振干事创业精神。加强“数智人大”建设,实现与省人大平台上下联通。

 

政协工作

◎建言献策助力经济发展

按照市委“全力以赴拼经济,纲举目张抓工作,铆足干劲促发展”的部署要求,市政协围绕“数字化转型战略赋能制造业发展”“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举行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形成8篇调研报告,提出33条具体建议。围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开展专题协商,提出四个方面10条意见建议。

◎创建开封特色协商品牌

注重以品牌扩影响、以品质树形象,创新打造符合时代特征、彰显政协特点、富有开封地域特色的“开门来协商·封事好商量”协商品牌,赋能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3年共组织全会协商、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协商、双月协商、专家协商等重点协商活动11次,向市委、市政府和市直部门提出建议39条。

◎强化协商式民主监督

紧贴全市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情况,积极探索民主监督的有效形式和机制以“专项监督”助力“补短锻长”,以“提案追踪”助推“决策落地”聚焦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常态化组织委员开展专项视察,让民主监督“软约束”发挥“硬作用”。围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乡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消防领域安全管理等8项议题,形成监督性建议24条,助推党委政府工作改进和决策落地。

◎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突出专门协商机构职能定位,积极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立体式协商平台,进一步完善“126+N”协商格局,建成市协商议政厅1个,县(区)协商议政厅10个,乡镇(街道)民生议事堂115个,村(社区)协商议事室550个,拓宽了委员履职新渠道。积极推动落实乡镇(街道)政协工作召集人制度,成立乡镇(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办公室104个,建成委员之家(站)、委员工作室114个,为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提供了有力保障。

 

统一战线工作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作用更加凸显

出台开封市民营企业诉求交办机制,为200余家企业解决问题400余建立民营经济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化解纠纷标的额达1.2亿元。举办“开封市民营企业20强”评选发布活动,开封市汽车服务行业等4家商会被评为2023年全国“四好”商会。兰考等6个县区工商联被评为2022-2023年度县级“五好”工商联,实现了县级“五好”工商联全覆盖。截至2023年10月,全市各类企业实有13.8万户,较2022年底增长4.3%。“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深化,全市1488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800个。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巩固

持续推进“汴地同心石榴红·融合浇灌团结花”品牌建设,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近50次。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馆1处、展厅2处,顺河回族区被命名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兰考县等3单位获评第七批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宗教领域更加和谐稳定

制定《开封市宗教教职人员三年培训规划》,持续增进宗教界“五个认同”。组织开展宗教界“同心正道行”活动,举办“开封市宗教界经典诵读比赛”,高标准打造大相国寺佛教中国化主题展厅和朱仙镇清真寺伊斯兰教中国化主题展厅。

◎资政建言水平有效提升

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围绕产业发展、郑开同城等提出意见建议40条,均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各民主党派通过直通车报送建议4件,均被市委书记批示。市两会期间,各民主党派提交个人提案271件,集体提案38件。

◎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拼经济·统一战线在行动”活动

统战系统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打造回归经济、选聘招商大使等方式,引进项目81个,落地金额超过68亿元。

 

群团工作

◎工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把产改工作纳入《开封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月点评内容,成立工作专班,与“万人助万企”平台深度融合,涵盖平台6000家企业。持续深化“两创一树一优”行动,组织开展“万名产业工人进校园”活动。在40家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劳动模范(工匠)就医优诊窗口,开展“四类人员”免费健康体检工作。各级工会共组织就业创业服务活动668场次,参加就业技能培训17.49万人次,提供免费就业服务27.21万人次,实现就业或创业12.81万余人,建设零工客栈93家。开展“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四送品牌活动,慰问农民工等群体约3000人,帮助2100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圆大学梦。开展“双节”送温暖活动,走访慰问企业307家,帮助困难职工等群体1.5万余人次。

◎共青团工作持续出新出彩

成立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营地(基地),开展少年儿童社会实践营活动6.3万场。成立全省首个地市级红领巾书香学院。寒暑假期间招募返乡大学生5000余名开展假期托管服务,服务人数2164人,累计服务时长54081小时。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两年被团中央通报表扬。搭建社会需求与青年成长的桥梁平台,组织动员15700名返乡大学生投身疫情防控、“五星”支部创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组织全市青年志愿者下沉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832场次。圆满完成清明文化节开幕式、郑开马拉松、菊花文化节开幕式等6项市重点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开展城市垃圾分类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实施青春“碳”路“净滩行动”,开展活动115次。组织开展巡河、净滩、护源等活动1335次。

◎妇联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举办“中原女性大讲堂·宋都讲堂”212场次,开展宣传展演活动1000余场次。发放“巾帼创业担保贷款”1.8亿元,挖掘培育“巧媳妇基地+工坊”示范点50个,带动3万名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累计创建市县乡三级“美丽庭院”5.8万户,开展“清廉家风润汴梁”—廉洁从家出发系列活动,推动优良家风在开封蔚然成风。举办我市首届女子足球联赛,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女足队伍185支,队员1600名。组织1.5万名巾帼网格员积极参与“三零”创建、“防溺亡”等6个专项行动;开展儿童关爱服务活动200余场,5000余人从中受益;为低收入妇女“两癌”患者发放救助资金220万元,缓解困难妇女救治压力。深耕“四组一队”工作品牌,认定市级示范“四组一队”50个、县级示范“四组一队”300个;联同县乡两级建立妇联组织292个。

◎残联事业迈出坚实步伐

2023年,全市共有104万人次残疾人享受到“两项补贴”。为472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为809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为1757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为24552名残疾人提供精准康复服务,为6573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培训残疾人2242人,实现残疾人就业1088人,新增技能人才425人,为110名高校残疾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资助残疾人大学生45名、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大学生93名。组织285户家庭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27次,服务1100余人次。开展“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示范基地”评选活动,首批15个“市级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示范基地”挂牌成立,52个“县级基层残联组织建设示范基地”挂牌。办理残疾人证14671件,开展集中办证61次、服务1516余人,开展上门评定服务82次、服务957人,办理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业务154件。

◎各群团组织工作亮点纷呈

市侨联积极组织招商引资、学习交流、公益助学等活动。争取中国侨联“连心侨”项目,成为我省唯一一个试点;2家单位被评为省级“侨胞之家”典型选树单位,6家单位成功创建省级“侨胞之家”;开封府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开封市侨联被评为全省侨联系统文化交流、基层基础建设专项工作突出单位。

市社科联组织开展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调研立项结项评审工作,全年课题立项3256项,结项2420项,均创历史最高水平。持续打造“智慧超市”益智服务平台,至今已免费向社会提供13000余项调阅服务。认真组织社科普及周系列活动,全市各级社科普及基地、学会协会共举办宣讲、展览等普及活动50余场次,累计受众8000余人次。

市文联积极开展“新时代 新征程 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各文艺家协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欢乐周末”广场文化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焦裕禄精神宣传小分队等系列文化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开封市书协、美协、摄影家协会共同举办“乡村振兴杯——全国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助力乡村振兴。

市科协联合兰考县委、县政府,焦裕禄干部学院举办中国科协“科技志愿助力乡村振兴兰考模式”全国经验交流现场会。召开“一市一品”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成功举办2023中国(开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发展大会。开封市反邪教宣传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依法治市工作

◎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出台《2023年开封市政法机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工作实施方案》《关于执行“三个规定”等重大事项记录报告制度若干问题的工作细则》《开封市执法监督与法律监督衔接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依法行政·码上监督”平台,实现对入企执法行为的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监督各类执法行为6097次,入企执法检查数量同比下降80%。深化“三零”平安单位、村(社区)创建,达标率分别为92.61%、97.89%,均高于省定年度目标,我市被表彰为全省“三零”平安创建工作突出集体,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持续深化府院联动,联合20家单位出台35项府院联动机制,推动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全市75支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均具备执法能力和条件。

◎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完善

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三级述法全覆盖。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完成立法6部,培育省服务型行政执法示范点6家,行政诉讼发案量和败诉率实现“双下降”,法律顾问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扬。开展法治宣传活动3000余场次,培育“法律明白人”1.3万余名、全国法治文化宣教基地3个。开封市宋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建成“枫桥式司法所”9个、五星规范化司法所79个,同比增长46.3%。建成社区矫正“三类基地”104个。公共法律服务“四个一”工作机制全国推广,选任人民陪审员610人,组织人民监督员参加监督检察办案331件。

◎审判质效和服务能力全方位提升

全年共受理案件137263件,审执结128654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为98.59%,法官人均结案365.62件。市中院诉讼服务质效指标居全省人民法院第1位,10个基层法院全部进入全省人民法院第一方阵。扎实开展“菊城亮剑”等专项执行活动,开展集中执行行动772次,执结案件50357件,执行到位金额111.58亿元。结案平均用时56.03天,同比缩短9.86天,执行完毕率36.30%、执行到位率41.79%,同比分别上升7.28%、6.76%.强化全流程管理,合同类案件平均审理用时27.79天,同比缩短30.91天。龙亭区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驻龙亭区人民法院调解工作室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市中院刑一庭被评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检察事业取得新成效

各项检察工作实现高质效发展,37起案例入选全国全省典型案例,85个集体、102名个人受到上级表彰,1个办案团队被最高检记一等功,受到省市领导同志批示肯定48次,整体工作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创新建立“三结合”基层法律监督联系制度,收集各类法律监督线索611条,监督成案289件,监督质效明显提高。创新建立黄河(开封段)保护“五点一线”联动,5起案件被评为全国全省典型案例。检察系统自主研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发现监督线索1538条,成案119件,挽回损失2500万元。

◎公安工作护航保障水平显著增强

全市盗窃案件发案量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下降60.5%,破案率上升67.2%。现行命案破案率连续十年保持100%,破获20年以上命案积案7起;“2021-107”毒品目标案专案组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自主研发的《火眼—“出入境+边检”线索深挖拓线数据模型》,荣获全国第二届基层科技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公安系统深化“一村(格)一警”战略,建成标准化派出所综合指挥室120个、警务室356个,情指行一体化实战能力实现大幅提升。全年交通事故起数同比下降32%。深入开展“万警助万企”活动,企业反映问题解决率和涉企风险隐患化解率均达到100%。被记集体一、二、三等功12次,107个集体、241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