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封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大街小巷飘散着令人垂涎的美食香气。无论是热气腾腾的灌汤包,还是香味四溢的胡辣汤,盐,这位无声的“调味大师”,总在背后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当我们沉醉于舌尖美味时,过量的盐摄入正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今年9月第3周是第7个“9·15”中国减盐周,让我们一同探寻盐与健康的关系。
高盐饮食 影响健康
“我家人口味重,饭菜不咸就觉得不香,少了盐,菜就像丢了魂。”家住汴京路的六旬老人张文成一边翻动着锅中滋滋作响的红烧肉,一边感慨道。在开封,像张文成一样偏爱咸香口味的市民并不少见。许多餐馆里,菜肴油重味浓,令人食欲大开。很多人在大快朵颐时却未意识到,过量摄盐正一步步侵蚀着健康。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师陈真真说:“高盐饮食是引发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人体摄入过多盐分后,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升高,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长期如此,血压容易失控。”高盐饮食还与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胃癌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陈真真表示:“高盐环境会改变人体的代谢状态,刺激食欲,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高热量食物。这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隐患。”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用盐达9.3克,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记者走访我市多家餐馆发现,无论是炒凉粉还是家常小炒都偏咸,许多市民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摄入了超量的盐。
身体警报 “盐”多必失
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病房,58岁的居民赵女士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她无奈地说:“我口味偏重,爱吃咸的,没想到得了高血压。”像赵女士这样因高盐饮食引发健康问题的患者并不少见。
陈真真指出,高盐对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除引发高血压外,还会损害肾脏。“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过量摄盐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的高盐饮食会显著增加肾病风险。”陈真真说,高盐还会干扰钙代谢,导致骨质疏松。钠离子在肾脏中与钙离子交换,钠排出过多会加速钙的流失,影响骨骼健康。
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可能是身体对高盐发出的警报。比如,经常口渴、咽喉干燥往往是盐摄入过多的表现,因为高盐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早晨起床出现眼睑或下肢浮肿,也可能与盐分过量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隐藏的盐 看不见的陷阱
“我做饭放盐很控制!”这是许多人听到减盐建议时的第一反应。然而,真正的挑战往往来自那些看不见的盐——加工食品中隐藏的钠盐。市健康管理师协会会长、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杜琳介绍,一包方便面调料的盐含量接近每日推荐摄入上限;100克腌渍食品约含1800毫克钠,相当于4.5克盐;两根火腿肠的钠含量约500毫克;沙拉酱、番茄酱、蚝油、豆瓣酱等调味品也是“藏盐大户”,一汤匙含200毫克~300毫克钠。此外,薯片、话梅、肉脯等也是钠含量的“重灾区”,偶尔食用就可能让全天的盐摄入量超标。
45岁的市民刘芳曾陷入“隐形盐”的陷阱。她做饭刻意少放盐,体检时却查出血压偏高。医生问询发现,她早餐常吃面包。一片面包钠含量约200毫克,再加上她炒菜时喜欢加酱油和鸡精,不知不觉就盐分超标。“原以为自己很控制了,没想到这些食物里盐这么多。”刘芳无奈地说。
杜琳表示,一些看似清淡的食品同样是钠的“隐蔽来源”。例如挂面,为提升口感、延长保质期,制作中常添加盐,一碗煮好的挂面可能含1克~2克盐;速冻食品、罐头类为保鲜和调味,盐含量也很高;早餐谷物、饼干、饮料甚至甜点中也常含有不少钠盐。学会看食品标签、了解“钠含量”一栏,是避免摄入“隐形盐”的关键一步。
家庭减盐 咸淡有方
面对高盐带来的健康威胁,如何在日常烹饪中有效控盐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杜琳分享了一些实用方法。
首先,推荐使用限盐勺。这种工具有助于精准控制每餐用盐量,避免凭手感过量加盐。“初用时可能不习惯,但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掌握合适的咸度。”杜琳说,每人每天盐摄入量最好控制在5克以内,使用定量工具是养成清淡饮食习惯的基础。
其次,善用天然食材提味。炒菜时加入葱、姜、蒜、洋葱、香菇等自带浓郁香味的食材,可减少对盐的依赖。柠檬汁、醋、生抽等低盐调味品也是不错的选择,既能增酸提鲜,又能降低食盐用量。用花椒、八角、香叶、桂皮等香料炖肉可以去腥提味,用香菇、海带熬制的高汤鲜味十足。
最后,减少加工食品摄入至关重要。火腿、咸菜、方便面等加工类食品含盐量极高,尽量在家烹饪、选择新鲜食材是控盐的根本。烹饪小技巧有:菜出锅前再放盐,让盐分附在表面能更容易地感知咸度;使用喷壶装酱油,均匀喷洒而非直接倾倒能有效减少用量。
如今,不少市民已开始实践控盐。“我以前总怕菜没味儿,盐放得多。现在学会了用限盐勺和天然食材调味,做出来的菜既健康又美味。”市民王晴说。
在这个减盐周,让我们行动起来,重新审视餐桌上的“盐值”。从一餐一饭做起、从细微之处改变,告别高盐生活、迎接健康未来。(记者 李晨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