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郑开同城共繁荣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核心提示

郑开同城,是河南省区域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篇章。2005年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开启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幕,2020年“一体化”正式升级为“同城化”,2023年郑州都市圈跻身国家级,郑开同城开启新征程。

“十四五”期间,郑开同城在规划、交通、科创、产业、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加速推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朝着打造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强引擎的目标大步迈进,也为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共筑新格局

在郑州与开封的城市发展版图中,郑开同城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是两座城市的深度融合,更是区域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1+8”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郑州的合作由来已久。

回溯历史,郑开同城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2005年,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提出郑汴一体化发展战略,正式拉开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幕。2006年,郑开大道建成通车、郑开城际公交开通运营,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发展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时光流转至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进郑州与开封同城化,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同年9月,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公开提出郑州、开封“同城化”的概念,郑开同城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23年,郑州都市圈正式跻身国家级,为郑开同城化发展赋予了服务国家战略、引领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的关键使命。 

“十四五”期间,郑州和开封两市积极配合,高标准编制《郑开同城化发展规划》,明确了郑开同城化的愿景、目标和实施路径。围绕推进规划、交通、科创、产业、生态、公共服务“六同城”达成广泛共识,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落实。通过“三区三线”划定,充分衔接了郑州、开封与港区的用地布局,强化郑开同城化的战略空间预控。进一步深化《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内容,加强区域协同研究,优化形成“一带融合、三心联动、双轴提升、示范先行”的郑开同城化总体空间格局,推动两市生态水系、文化旅游、产业创新、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要素全面协同。 

2024年11月,郑开同城迎来重要节点,河南省首个省级新区中牟新区挂牌,定位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区等,将为郑开同城化先行发展注入新动能。 

目前,开封正重点谋划建设北部运粮河—官渡、南部尉氏—航空港、东部兰考特别合作区等3个郑开同城先行示范区,力促规划一张图、要素配置同城化。在尉氏—航空港先行示范区,以路网、供水供电、5G网络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正全面加速建设,为承接郑州航空港区产业外溢和郑开同城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而在兰考特别合作区,通过郑开同城化政策赋能,已形成“飞地园区+产业链协同”的创新模式,2024年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正加速建设全国县域治理“三起来”样板区。 

郑开同城化示范区规划范围西起郑州市中州大道,东至开封市金明大道,北依黄河生态廊道,南抵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北边界,面积超过1800平方公里。这片区域承载着郑开同城化的核心使命,未来将成为中原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在示范区内,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将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共育新动能

交通与产业,如同郑开同城化进程中的“双轨”,二者协同驱动、互促共进,共同为区域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十四五”期间,郑州与开封以构建“半小时通勤圈”为目标,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今年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实现全线贯通,两地的交通联系更为紧密,“双城生活”正逐渐成为现实。该线路不仅深度融入了河南“米”字形高铁网络,实现了郑州东站与陇海铁路开封站的无缝对接,更通过高效衔接高铁、普铁、城际、地铁4大系统,构建起多层次、一体化的区域交通体系。 

除铁路系统外,郑开之间的公路网络也在持续升级。郑开大道作为连接两地的交通主干道,其快速化改造工程正稳步推进。与此同时,东京大道与郑州平安大道的贯通工程也在加快实施,未来将进一步织密郑开路网体系。目前,两城之间已拥有连霍高速、郑民高速、310国道、郑开大道、省道312线等多条主干通道,辅以郑汴物流通道,基本形成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 

在公共交通方面,郑开同城化同样成效显著。城际公交班次持续加密、公交卡互通。开封还积极推进同城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包括轨道交通扩容、路网加密、快速通道建设及公交同城化等举措,持续提升区域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在郑开同城化的进程中,产业协同发展和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推动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郑开两市积极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在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 

郑开两市重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汽车产业带,形成了整车在郑、配套在汴的分工格局。2024年,河南省整车产量突破140万辆,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其中郑开汽车产业带贡献了超过90%的产能。同年,郑州市开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郑开汽车产业带的协同发展。 

除了汽车产业,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开封精细化工开发区的东大化工通过氢气管道持续向郑州燃料电池企业供应氢能,实现了上下游产业的高效衔接;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的河南省贝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创生理信号马甲式遥测系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相关技术成果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临床验证,已实现产业化应用;郑开科创走廊上,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与开封校区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港经济带中,尉氏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已引进22家企业,为郑州航空港区整车生产提供“一小时配套”,形成了紧密高效的产业配套体系。 

在新兴产业领域,郑开共同发力,推进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建设,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等举措,吸引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人才入驻,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郑州龙子湖智慧岛与开封金明池智慧岛“双岛联动”的创新模式下,各类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已成为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核心科创引擎。两地着力构建“研发在郑州、转化在开封”的协同机制。郑州智慧岛作为创新策源地,正全力打造目标千亿级的技术交易市场;开封智慧岛则重点承接技术溢出和产业转化,并设立了规模2亿元的科创基金予以支持。 

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郑开在产业和科创领域的协同合作不断深入,实现了从“产业链”到“大集群”,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共赢”的转变,书写着“1+ 1>2”的发展奇迹。

共享新生活

郑开同城化,最终目的是让两地市民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 

今年4月17日,郑州、开封政务服务“双城通办”正式启动,“郑开同城服务专窗”同步启用,“郑好办”App与“汴捷办”App实现系统直联、数据互通,社保卡服务、异地就医备案、企业档案迁移等105项高频惠企便民事项实现“异地通办”。6月27日,公积金通办事项顺利落地,在短短两个月内,“双城通办”服务范围已快速扩展至125项,并同步完成66项便民应用的线上融合。 

在开封市政务服务大厅,市民张女士正在“郑开同城服务专窗”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她感慨地说:“以前办理这些业务要在郑州和开封来回跑,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太方便了。” 

“郑开同城”服务专窗的设立,是郑开公共服务同城化的一个缩影。如今,自贸试验区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实现涉企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跨区通办;郑开两市医保参保信息互查、跨城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医保专家资源、研究成果共享;郑开两市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 ;郑开兰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站点持续增加,覆盖郑开两市60多家优质文化旅游景区的郑开旅游年票发行启用……一系列扎实举措,让开封与郑州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同城”的便利与温暖,提升了获得感与幸福感。 

作为郑开同城又一亮眼篇章,文旅融合正以前瞻格局赋能区域发展。开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郑州在现代文创和旅游市场上优势互补,携手推进文化IP开发、联动营销和文创融合。两地合办的文化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市民生活,更显著提升了郑开都市圈的文化软实力和区域影响力。文旅协同正在成为郑开同城发展的新引擎,为郑州都市圈注入蓬勃动能。 

展望未来,郑开同城化将继续坚持规划引领,持续推进交通、产业、科创、公共服务与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成为郑州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支点,为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记者 李晨翀)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