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老年营养新标出台:

​避开误区 开启健康新模式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核心提示:近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这一举措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社会各界激起层层涟漪。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的营养健康愈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份意见稿的出台,不仅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对整个营养补充食品行业有着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老年人营养补充还存在诸多误区,亟待厘清。

误区重重  这些“经验”不靠谱

家住我市医院街社区天马小区的张守诚今年69岁,一直秉持着“千金难买老来瘦”的观念。他认为,人老了胖了容易生病,所以平时吃饭总是刻意控制食量,肉类更是很少吃。一段时间下来,张大爷确实瘦了不少,可身体却越来越差,经常感冒,还感觉浑身没力气。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告诉他,他这是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了。

像张大爷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康复医学科医师陈真真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千金难买老来瘦”,老年人瘦一点能远离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但事实上过瘦会导致贫血、低蛋白血症,进而引起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和肌肉流失,增加骨折和感染风险。研究表明,老年人保持适度体重(BMI即体质指数在20kg/m2~26.9kg/m2,其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可降低死亡风险。这就意味着,老年人并非越瘦越好,维持合适的体重对健康至关重要。

陈真真介绍说,除了对体重的错误认知,在补钙方面,也存在诸多误区。一些老年人认为补钙越多越好,于是大量服用钙片。但实际上,过量补钙可能导致肾结石、血管钙化等问题。60岁以上老年人每日推荐摄入1000mg钙,优先通过饮食补充,像牛奶、豆制品等都是很好的钙来源。如果确实需要补充钙剂,也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在饮食结构上,“吃素更健康,能预防慢性病”也是常见误区。今年67岁的“老开封”李秀琴就是一位素食主义者,她觉得吃素能让身体更清爽,还能预防各种疾病。可时间长了,李秀琴经常头晕,去医院检查发现贫血了,原因就是长期吃素导致蛋白质、维生素B12、铁等营养素缺乏。陈真真指出,对于老年人来说,在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基础上,适量食用鱼类、蛋类、奶类及豆制品,才能避免营养缺乏,维持身体健康。

还有一些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却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比如“每天喝醋能软化血管”“吃核桃补脑,能预防老年痴呆”“常吃茄子可预防高血压”等。陈真真告诉记者,醋虽然有一定抗氧化作用,但靠喝醋来软化血管是不现实的,过量摄入还可能损伤胃黏膜。核桃对大脑健康有益,但不能单独预防老年痴呆,预防老年痴呆需要综合干预。茄子含有的营养成分虽好,可并没有临床证据表明它能预防高血压。

新标指引 营养补充有章可循

面对这些老年人营养补充的误区,意见稿的出台可谓一场“及时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意见稿明确将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定义为以乳类、乳蛋白制品、大豆、大豆蛋白制品中一种或以上为食物基质,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食品原料制成的适应老年人群营养补充需要的特殊膳食用食品。这就意味着老年营养补充食品区别于普通食品,更不等同于零食和保健品,给消费者在选择时提供了清晰的界定,避免了概念混淆。 

在营养成分方面,意见稿将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C,以及钙、铁、锌10种营养素列为必需添加成分。针对老年人常见缺乏(如维生素D、维生素B12、钙)风险,特别规定了相关营养素含量范围要求。同时,将维生素E、维生素K2、维生素B6、烟酸、泛酸、胆碱、生物素、镁、硒、膳食纤维、叶黄素、EPA+DHA等13种营养素设为可选择性成分。企业可根据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的细分需求进行选择性添加,添加含量也必须符合规定的限值范围。这样一来,既保证了老年营养补充的精准性与全面性,又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了空间。 

陈真真也向记者介绍说,为了保障老年人营养补充的安全性,意见稿要求“优质蛋白质含量不应低于产品总质量的20%”,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优质蛋白质的摄入;要求彻底消除大豆中的抗营养因子(脲酶活性阴性),禁止使用氢化油脂,进一步确保老年人营养补充的安全性 。在标签标识上,意见稿也有严格要求,食品应标注“老年营养补充食品”“本品不能代替正常膳食”“与其他同类产品同时食用时应注意用量”等。这些标注从消费端规避了滥用风险,提醒老年人不可因食用补充食品而忽视均衡饮食,避免营养不良风险。

标准落地 引领产业新方向

新国标的推出,标志着老年营养食品行业将迎来从“无序生长”到“标准引领”的根本性转变。 

“行业终于有了‘国家标准尺’。”开封市健康管理师协会会长、国家一级健康管理师、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杜琳表示,新国标不仅为企业研发指明方向,更为消费者提供可靠依据。长期以来,由于标准缺失,市场产品良莠不齐,消费者选择困难。新标准实施后,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推动行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从政策演进来看,从2016年《老年饮食摄入功能障碍人群配方食品》立项,到2018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老年食品通则》公开征求意见,再到此次意见稿出台,标志着国家在老年营养领域的政策体系正日趋完善。这不仅是对《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老年人群营养改善”要求的具体落实,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老年人群营养补充食品的强制性国家标准,意见稿填补了相关领域的关键空白。杜琳认为,新规的最大意义在于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针对老年人特有的健康需求,如肠道健康、肌肉流失、认知功能维护等,标准给出了明确的配方指导。这将促使企业从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创新,开发出真正适合中国老年人体质的产品。” 

展望未来,随着新国标的正式实施,老年营养食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与升级。企业需要在配方研发、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提升,以满足标准要求。消费者也将享受到更多科学、安全、有效的老年营养食品,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老年人营养状况,既关乎个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又影响社会整体福祉与可持续发展。新国标的出台,为老年营养健康领域提供了科学指引与发展框架。政府、企业、社会应协同努力,共同为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贡献力量,让老年人不仅长寿,更能享受健康、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记者 李晨翀)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