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金明池畔的夜风伴着开元广场上的百草香,为前来赴约的市民拂去阵阵暑热。开封市第三届大宋中医药文化市集第三期活动再启。在开元广场,前来体验感受大宋中医药文化的市民络绎不绝,人流如织,欢声笑语伴着神奇的体验,大家为大宋中医药文化感到自豪。
本期活动由市政府主办,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为落实单位,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市第二中医院为承办单位。本期参加单位有: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卫生健康委、市五院、开封一五五医院、开封市光明中医院、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妇幼保健院、繁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封市晟尚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等。
本期活动主题为“智慧岐黄·AI赋能”。承办方在开元广场东侧智慧岐黄AI互动体验区,将仲景AI辅助诊疗机器人、体质辨识仪、诊脉仪和中医四诊仪等智能设备一字排开,供市民免费体验。这些机器将阴阳理论和1/0数字科技融合,内置上百位“国手级”中医专家的临床经验,使传统的“望闻问切”更加便捷高效——居民仅需简单操作,系统即可快速完成体质分析并给出专业建议。
“这个机器不仅出结果很快,而且分析得很准确,好神奇啊!”看到自己的个性化健康报告,市民李先生连声赞叹。
经过实证对比,不少前来体验的市民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报告的全维度展示与健康预警心服口服,主动向工作人员咨询指标含义以及报告内容,现场气氛热烈。
亲身体验古老智慧和现代数智技术的交融成果,颠覆了许多人对中医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科技赋能中医的前沿魅力。
本期活动结合暑期特点,专门为青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设置了“集章”活动。特别设计一条沉浸式中医文化寻踪路线。参与者可领取《大宋中医药文化市集,岐黄寻宝通关文牒》集章册,依次参与“认穴位、识百草、猜灯谜、学技能、享科技”5个小项目,对应“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青囊遗风”“坐堂行医”5个主题打卡点。边学边玩,趣味性和故事性串联,让千年中医文化在大家的心中“活”了起来。
专家义诊区域每期活动都是市民最多的地方,也是市集活动的重头戏。市第二中医院等参加活动的各医疗单位都派出了最强大的专家阵容,可谓名家云集、仁心济民。中医、骨伤、疼痛、内科等多个专业的权威名医专家、业务骨干坐诊,为市民把脉问诊、答疑解惑。
市第二中医院肿瘤科主任、主任中医师杨志峥诊台前排起了长队。趁着短暂的间歇,他告诉记者,从市集义诊看到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接触中医、了解中医、相信中医,作为中医人感到欣慰。他希望通过中医药文化市集等活动,将健康义诊送到市民身边,让大家了解中医药不仅是治病良方,而且是融入生活的健康哲学。
活动现场设置了中医特色疗法体验区、基层中医馆医疗服务、民间特色疗法展示区,药食同源品鉴区、中医传统保健功法教学互动区、急诊急救演示区、中医药传统医技体验区等活动区域。内容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并重,深受市民欢迎。
中医药传统医技体验区热闹非凡,手工艾条制作台前,艾绒、棉纸、棉线整齐摆放,中药师现场手把手教市民卷制艾条。不少市民完成后表示:“原来平时用的艾条是这样做出来的,古人的匠心真让人佩服。”山楂丸制作区则成了亲子互动的热门地,孩子们戴着一次性手套,把混合了山楂、麦芽的药泥搓成小球,家长在一旁帮忙修整形状。“这小丸子酸酸甜甜的,可好吃了!”刚做好的小朋友举着作品,连称要带回家当“健康零食”。
中医药文创产品展示及体验区充满创意巧思。木版拓印吸引了不少人尝试,墨香与纸香交织,拓好的作品成了独特的文化纪念。DIY中药香囊区更是人气爆棚,市民可自选艾草、薄荷、丁香等药材,亲手搭配出专属香囊。“放了艾草能驱蚊,加片薄荷还能提神,挂在包上既香又有意义。”一位市民边装药材边告诉记者。
中医药灯谜区的红灯笼下挤满了人,市民围站其间或驻足思考、或小声讨论,排队验证谜底后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为市集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趣味与互动氛围。辨识中药饮片展台前人流不断,市民或俯身观察饮片形态、或闻辨药材气味。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知道“药从何来”,了解中药“药食同源”的特点。这种贴近生活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从书本走向指尖,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千年智慧。
不知不觉中两个小时过去了,活动现场依然还有许多市民等待义诊。各位专家依然坚守诊台,让每一位排队的市民都能完成咨询。此情此景,让中医药文化便民、惠民的精神显得更加具象。(记者 李政亭 吴潇涵 见习记者 徐瑞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