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开封,一座千年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论述,将雷锋精神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学雷锋我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志愿服务体系,让雷锋精神在汴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雷锋精神是永恒的,但雷锋精神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度保障。”市文明办负责人表示。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我市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起“党委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 

完善保障网络。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文件,完善志愿服务相关制度,明确志愿服务组织登记、经费保障、项目孵化等全链条支持措施,完善各部门和单位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县(区)均组建了由县(区)委书记担任总队长的县(区)级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配置“10+N”支志愿服务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组织网络,让雷锋志愿队伍实现全覆盖。 

“学雷锋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必须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打造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品牌项目。”市志愿者协会相关人员说。 

突出示范引领。我市聚焦群众所盼、所急,着眼于“关键小事”,涌现出兰考县“小垃圾大文明”“筝爱育苗”“一懂两爱”、顺河回族区“流动课堂”、市志愿者协会“黄手环”“云端筑梦”等一批直抵人心的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其中,兰考县“一懂两爱”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创新运用科技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其做法由中国科协向全国推广。 

弘扬雷锋精神。顺河回族区“流动课堂”项目,针对老旧小区空巢老人多、文化活动少的现状,组建“银发宣讲团”“非遗传承队”,开展防诈宣传、义剪义诊、戏曲教学等活动,服务群众超数万人次;市志愿者协会每逢汛期就会组织应急救援队,连续奋战在风雨一线,救助受困群众,叫响“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红”。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是‘盆景’,而是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百花园’。”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截至目前,共组建“10+N”志愿服务队近3000支,常态化运转志愿服务项目4万余个,让服务温暖人心。 

此外,我市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标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资源,建成理论宣讲室、科普活动室、健身广场等功能区,如鼓楼区书店街实践站创新“文明实践+商业街区”模式,设置雷锋驿站、爱心茶摊,成为游客打卡地。我市每月确定“文明实践主题日”,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移风易俗、文化惠民等开展活动;针对留守儿童、残障人士、退役军人等群体,推出“爱心午餐”“心灵护航”“老兵故事汇”等定制化服务……“汴”地有爱,诠释历史文化名城厚重而充满温情的文明底色。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群好人带动满城春风。”“中国好人”郭建华用光影传递党的声音,“河南好人”马仁喜自费创办红色收藏馆……这些平凡英雄事迹在开封家喻户晓,成为人人追逐的道德明星。 

全民参与成风。我市出台《道德模范礼遇帮扶实施办法》,在就医、就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优待;设立“好人基金”,对生活困难典型进行救助,让“德者有得”成为社会共识。从机关干部“党员先锋行”到企业职工“岗位学雷锋”,从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到少年儿童“红领巾志愿服务岗”,学雷锋活动已融入日常生活。 

当政策保障与群众需求同频共振,当品牌项目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当典型引领与全民参与形成合力,雷锋精神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在开封,雷锋精神早已超越时空界限,化作古城墙下的温暖守护、黄河岸边的绿色承诺、社区楼院里的贴心服务。(记者 刘延超)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