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开封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八朝古都,正以全民阅读为纽带,将千年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22家风格各异的城市书房遍布全市,21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2038个农家书屋共同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阅读网”,400多家实体书店与500多个发行网点让书香触手可及。从“耕读传家”的传统到“书香开封”的现代实践,这座古城正以阅读为魂,书写着一幅“人人皆读者、处处有书声”的文明画卷,让文化自信在寻常巷陌生根发芽。
暮春时节,开封的繁塔飞檐下,书页沙沙作响;双龙巷的青石板路上,阅读者的身影被阳光拉长。在数字化阅读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这座因《清明上河图》而闻名于世、曾尽显市井繁华的古城,正以全民阅读续写文化传奇。
如今,阅读不再是个体的独自遨游,而是整座城市的精神交响。它是文旅融合的新亮点、政协委员志愿服务的新平台、留守儿童眺望世界的新窗口,更是新业态劳动者心灵休憩的港湾。让我们一同走进“书香开封”,探寻这座千年古都如何借阅读重塑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城市书房的“汴梁模式”:让阅读触手可及
漫步在开封的街头巷尾,你会惊喜地发现,一座座独具特色的城市书房散落在我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城市书房不仅是阅读的空间,更是文化地标和精神驿站。它们或依托历史街区,或扎根社区街巷,或由政协委员志愿管理,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开封模式”。
在我市景区周边,坐落着几座别具风情的城市书房,它们宛如镶嵌在文旅皇冠上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位于顺河回族区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大宋书房就是一座以“宋文化”“茶文化”为主题的书房。它汲取了书院、美学、自然与人文等多元化元素,内部陈设古朴雅致,充满了古典韵味,呈现出典雅精巧的书院文化与现代精致生活交织共鸣的气韵,成为游客了解开封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清明上河园正门广场南侧,有一座宣和书房。一踏入其中,浓郁的宋代气息扑面而来。书房整体风格复刻宋代建筑美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宋代历史、文化、艺术的书籍,书房内还设有文创展示区以及非遗展演传承艺术品展示区,精美的宋风文具、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游客在游览景区后来到这里,既能在阅读中深度探寻宋代文化的奥秘,又能挑选一份心仪的文创产品,将开封的文化记忆带回家。4月20日下午,来自西安的历史爱好者刘浩在逛完宣和书房后,感慨道:“在这里读《东京梦华录》,窗外就是仿宋建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八荒争凑,万国咸通’的汴京盛世。”
学校周边的城市书房,是孩子们课余时间的知识乐园。紧邻我市金明中小学的馨阅书房,蓝白色调的装修营造出清新、宁静的阅读氛围。书房划分了儿童、成人、亲子阅读区,藏书丰富多样,不仅有适合中小学生的各类教辅资料、经典文学名著,还有亲子互动的绘本、故事书。每天放学后,学生们会三五成群来到这里,迫不及待地挑选一本课外书,沉浸在奇妙的文字世界里。家长们也会在周末陪伴孩子前来,一起参与亲子阅读活动。在温馨的氛围中,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阅读成为连接亲子关系的温暖纽带,也为孩子们的知识启蒙点亮了一盏明灯。
社区服务型书房的代表不仅有位于禹王台区东闸口街91号的繁台春色书房、位于龙亭区华苑小区的知微书房,更有位于龙亭区仁和馨园小区的馨院书房。这些书房不仅极大地满足了老城区居民的阅读需求,还打通了周边学生和市民阅读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阅读不便的问题。而位于龙亭区玺园的玺阅女子书房则开创了主题特色先河,这家配备图书近5000册的书房以女性主题为特色,同时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为女性读者提供了一个静心阅读和交流思想的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城市书房运营模式上的创新。禹王台区大南门外黄汴河南岸广场东侧的隋堤烟柳书房,是全市首家由政协委员组成志愿者团队进行管理的书房,藏书5000余册。担任志愿者的市政协委员崔媛媛认为:“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政协委员联系广泛的优势,又为基层文化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我们在管理书房的同时,也收集社情民意,履职更接地气了。”
开封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馆长葛智星介绍:“我们坚持‘一书房一特色’理念,在选址、设计、藏书、活动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和人群特点,让每个书房都能与所在区域的文化生态有机融合。”这种精细化、差异化的布局策略,使得开封的城市书房避免了同质化问题,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统计显示,2024年全市各城市书房共举办公益讲座、读书会、诗词诵读等活动420余场,接待读者10万余人次,借阅图书4万册次,真正成为了市民的“精神文化客厅”。
全民阅读的“开封实践”:从校园到社会的书香浸润
全民阅读的推广,不仅依赖硬件设施,更需培育社会各界的阅读习惯。近年来,开封市将阅读推广融入校园教育、机关文化、家庭生活和社会公益等多个维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阅读生态,让阅读成为校园、机关乃至新业态群体的日常。
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阅读需求,市委宣传部建立优秀出版物推广宣传机制,针对党员干部、工农群众、大中小学生等,在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百姓文化云平台开辟“好书推荐”栏目,每月推荐10余本好书,提供全方位导读荐读服务。
在开封校园,浓厚的阅读氛围扑面而来。学校通过晨读、午读、阅读课等日常活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每天清晨,朗朗读书声回荡校园,孩子们在经典中对话智慧。读书节、朗诵比赛、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今年4月3日,开封市宇华实验学校举办“放下手机 开卷有益”读书活动。班级教室中,“名著故事我知道”讨论会热烈进行;静态展示区里,优秀读书笔记引人深思,创意手抄报令人赞叹,好书推荐引得学生纷纷拍照留存。校长苗新兰表示:“建校13年来,宇华实验学校持续推进书香工程。培养终身阅读者,要从娃娃抓起。”
开封市新华书店积极助力青少年阅读。与开封日报社校园记者中心联合举办“2025年我的第一本书”主题阅读分享活动,邀请30位小记者参观新华书店开封书城,分享读书心得。书店总经理闫青介绍:“每月都有不同主题的阅读分享活动,既激发阅读兴趣,又培养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此外,书店扎实推进“实体书店进校园”计划,在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书店举办名家讲座,知名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在中小学组织“经典诵读比赛”和红领巾书香学院活动,以爱国主义读书教育厚植青少年爱党爱国情怀。
我市对特殊群体的阅读关爱,彰显全民阅读的温度。2024年暑假,开封市各级妇联持续深化“小飞鸟护航行动”,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兰考、杞县、尉氏县、龙亭区等地妇联联合我市新华书店组织爱心妈妈,开展陪伴阅读、亲子阅读活动,为孩子们送礼物、给予关怀引导。同年10月,河南省聋人协会在开封市图书馆国学馆举行“‘豫’阅少年,倾听未来;有爱无‘碍’,共读梦想”活动,20名听力障碍和健全孩子共读绘本、制作“祖国树叶书”,感受中华文化底蕴。这种融合阅读活动,促进听障儿童融入社会,培养健全儿童同理心与责任感。开封市总工会则聚焦新业态劳动者,定期开展专场读书会。今年3月14日,“快乐阅读 向‘新’出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场读书会在开封交运集团十公司举行,货车司机等分享读书心得,让阅读融入新业态群体生活。
我市还通过开展好书推荐、分享阅读、亲子共读等活动,组织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学生评比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打造阅读品牌;以荐读分享形成书香机关,以评读共进打造书香学校,以共读提升建设书香家庭,让书香飘满古城。
“全民阅读的关键,在于让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市政协委员焦晓颖曾为“书香开封”建设建言,她认为,唯有让阅读如“柴米油盐”般融入日常生活,“书香社会”方能真正实现。开封的实践表明,阅读正成为凝聚社会共治力量的重要纽带,推动城市文化发展迈向新高度。
文化传承的“开封智慧”:当古老文脉遇上现代阅读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封的全民阅读事业天然带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我市巧妙地将千年文脉融入现代阅读推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开封智慧”。
在内容挖掘上,开封特别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创新。2024年,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图书馆以汴籍作家的作品《汴梁人物》为蓝本,深入讲述了10位为开封文化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知名人士的故事。“通过这些本土作家的作品,师生们对开封的文化底蕴有了更立体、更亲切的认识。”该校图书馆馆员马宇飞说。该校图书馆也因在全民阅读中的突出贡献,荣获2024年度河南省“全民阅读”先进单位称号。
在形式创新方面,开封积极探索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融合发展。面对数字阅读的新趋势,开封市新华书店与时俱进,开设线上阅读栏目。每月的“共读一本书”活动在其线上社群里备受欢迎,众多读者参与其中,在群里分享感悟、交流心得,打破时空限制,让阅读变得更便捷有趣。晖达·阅时光文化主题馆采用“书+N”多元经营模式,将文化沙龙、咖啡简餐、文化创意、智能阅读等多种元素融合,打造出“温暖、人文、时尚”的独特风格。市民赵斌常来这里,他说:“在这里能边喝咖啡边看书,还能参加文化活动,阅读体验特别丰富。”
开封市图书馆则通过官方微信、网站和数字图书馆App等平台,免费为市民提供近500万种电子书、5000余种电子期刊报纸等海量数字资源。2024年,图书馆更新两个数据库,总量达2T,新增电子图书1万册、音视频资源100小时、期刊20余种,实现了馆藏数字资源的无边界免费使用,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精神文化大餐。今年,开封市图书馆还推出了畅想之星电子资源平台,汇聚400多家知名出版单位的电子图书,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十三大学科,展现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度。退休干部刘存新虽然偏爱纸质阅读,但也肯定数字阅读的便利。他说:“我孙子教会我用手机听书,现在散步时也能‘阅读’了。”
在我市,全民阅读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文化惠民的导向。市委、市政府将全民阅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写入《书香开封建设实施方案》,强调“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科学配置阅读资源”。今年新建的5家城市书房全部位于居民密集区,其中馨院书房藏书7000余册,有效满足了开封东区居民的阅读需求。我市更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城乡一体化阅读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落成6座公共图书馆以及22所城市书房,充分发挥了阅读推广主阵地作用;建有21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站)和2038个农家书屋,织密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拥有400多家实体书店、500多个发行网点,拓宽了书香传播范围。
建设书香社会,离不开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大力推进。市委常委会曾专题研究,要立足开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创新书香开封建设模式,打造精品阅读,发展数字阅读,推进便民阅读。这一思路体现了开封在全民阅读中的“顶层设计”智慧。在实践中,我市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协同机制——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广泛参与,专业机构提供市场化服务。如玺阅女子书房就由迪臣置业发展(开封)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实现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探索。
河南省华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教授赵国权评价:“开封的全民阅读工作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历史与现代交融,让古老文化活在当下阅读中;二是普惠与精准并重,既扩大覆盖面又注重分众化服务;三是线上与线下结合,构建全时空阅读生态。”他认为,这种“开封模式”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复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市井烟火,到如今“15分钟阅读圈”构建的文化新貌,开封这座千年古都正以书香为弦,奏响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个体与社会的时代乐章。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繁台春色书房的窗棂,当夜晚的灯光静静照亮知微书房读者专注的面容,当周末的欢声笑语弥漫在馨院书房的亲子阅读区,我们看到的,是一座城市对阅读矢志不渝的热爱,是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有力彰显。
“满城书香、全民阅读”的画卷,正在开封大地缓缓铺展。这不仅意味着阅读场所数量的增加,更是一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文化生态重塑——从政府的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到全民的热情参与、积极践行;从传统纸质阅读的坚守传承,到数字阅读的创新融合;从城市的率先引领,到乡村的逐步跟进。“开卷有益”这一传承千年的中华智慧,在当代开封找到了全新的注脚与蓬勃的生命力,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复兴之路,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样本与启示,照亮着未来前行的方向。
随着全民阅读氛围日益浓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书店邂逅一抹书香,感受书籍的魅力。(记者 李晨翀 实习生 郑钰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