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忽见家家插杨柳 始知今日是清明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春光融融,草木菁菁。年年清明,今又清明。这个日丽风清的季节,一棵树,摇曳着葳蕤身姿,带来清新、蓬勃的生机,承载着人们无尽的情感与智慧。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它的名字叫柳,杨柳是人们对它的尊称。

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的传统节日,更是中华民族传承文明、缅怀先祖、亲近自然的重要时刻。在中国人的清明习俗里,除插柳之外,还有戴柳、射柳、赏柳、挂柳等,可谓无柳不清明。

史越千秋,具有鲜活禀赋的柳树,像一位无声的见证者,目睹岁月的更迭,成为清明节祭祖与踏青的美好寓意,展现了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柳文化”。

丰富多彩的缱绻意象

自古而今,在中国人的情感世界里,柳树是丰富多彩的缱绻意象的集合体。“柳文化”和柳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自《诗经》开始,柳树就成了离别之愁的寄托。“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清新的柳色,让依依不舍之情愈发浓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将离别之愁演绎得淋漓尽致。

柳树常常被用来倾诉相思之情。无论是“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还是“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那种思念,刻骨铭心。“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在这命运坎坷、爱情离合的象征身上,是无尽的哀怨与无奈。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在中华古诗词曲的浩瀚星河中,“折柳”闪烁着异样的光芒。“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汉代长安城外有灞桥,人们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故有“灞桥折柳”之说。乐曲有《折杨柳行》《折杨柳歌辞》《月节折杨柳歌》,词牌有“折杨柳”,可见古人对柳树情有独钟。

“折柳”习俗,源于古人对柳的谐音联想,“柳”与“留”同音,因此“折柳赠别”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祝愿离别去乡的亲友,如离枝的柳条,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

2022年2月20日晚,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演的“折柳寄情”,堪称中华美学与奥运理念天作之合,既展现了中式惜别之礼和中国式浪漫,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惊艳全球。

柳树是春的信使,“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想当年,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在新开的大运河两岸种柳,“种柳成行傍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五百里”,那是何等的壮观景象!

这个季节,在春天中摇曳的柳,欣欣向荣,其强大的生命力,让人们产生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畏与无限感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人由衷生发对生命的礼赞、对大自然创造力的惊叹。“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一传承与变革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独特见解。

多元交融的文化寓意

古时清明节,人们要戴柳。戴柳的方式有很多种,或编成柳圈戴在头上,或挂在项间,或将褪去外皮的柳枝挂在耳朵上,或用彩纸把柳条系在胸前,甚至结环佩戴在衣服上,完全凭自己的喜好选择。有的地方,女子头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特别是老年人或者身体虚弱的人,要把柳枝戴在头顶,渴望枯木逢春,祈盼身体康复。

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可谓是多元交融、寓意丰富。

比较浪漫的说法,与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柳永的一生一直矛盾于仕途与填词、家庭与歌坊之间。他的词流传广泛,“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歌妓们“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他去世后,“满城名妓,半城缟素,一片哀声”,捐钱将其安葬。此后,“远近之人每遇清明日,多载酒肴饮于耆卿墓侧,谓之吊柳会”,并相沿成习,以致留下了“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的诗句。但更多是文人红袖添香的想象。据记载,“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清明节前后气温渐升,各种病菌开始繁殖。古人认为柳树有驱邪避毒的功效,“清明,插柳叶于门,簪柳于首,曰辟毒疫”。为避蝎子、蚰蜒等虫害,人们用柳条边在墙壁处轻轻抽打,并念念有词:“一年一个清明节,杨柳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蜇。”在中华医学史上,有扁鹊用柳叶熬膏治疗疔疮肿痛、华佗用柳枝治疗骨折的记载。

此举不光是驱邪避毒,也是为了辟邪驱鬼。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清明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三大鬼节,是百鬼索讨之时。柳树俗有“鬼怖木”之称。人们在祭祀祖先的同时,又要防止别家祖先的侵扰,其有效方法就是插柳和戴柳。佛教传入后,一手持净瓶、一手执柳枝的观音菩萨,“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扫除人间烦恼垢浊,为人们祛病消灾,更是家喻户晓。

另一种说法称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焚身于介休绵山的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在祭拜介子推时,晋文公发现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当即赐名为“清明柳”,并折下几根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人们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有记载称,唐朝黄巢起义时约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逐渐被淘汰。这不符合历史记载。

宋代将行成人礼(男人称“冠”,女人称“笄”)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即清明节前一两日,戴柳为成年标志。明清时期,时兴戴柳、佩柳,男子会戴柳冠或柳叶环,女子结柳枝成球佩于鬓边,“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清明节妇女结杨柳球戴鬓畔,云红颜不老”。

“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佩柳,来生变黄狗”……柳树在春天吐露新芽,生机勃勃,戴柳是在表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赋予生命更美好的意象。

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插柳习俗,相传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南北朝时期,人们认为元旦插柳枝能避鬼,“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后来,这种习俗活动转到寒食节或清明节进行,有“门上不插柳,福气绕着走”“清明不插柳,家败财不守”等说法。南宋时,“清明节,家家以御柳插门上”“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这表明当时清明插柳已广为流行。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清明插柳,是祭奠亲人的一种象征。

“清明共把祭筵开,寒具青龙满案堆。芳草夕阳归较晚,家家都说上坟来。”清明时节,人们踏青、扫墓、上坟。人们携带酒食纸钱等物品,为亲人的坟墓培上新土,并折几枝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行礼祭拜。“客思似杨柳,春风万千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绵绵哀思,化为细细清明雨。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清明是伤悲与欢喜的交集,又是过去与未来的交会。清明不仅承载着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情感寄托,更蕴含着拥抱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态度。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人们在郊外踏青路上折柳插满轿顶的画面。

“清明日,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农人以插柳日晴雨占水旱,若雨,主水。”门前插柳,人们常用于预测天气。“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晒得柳柳枯,又有干面又有麸”“檐前插青柳,农夫休望晴”“檐下柳条干,庄稼盼雨难”等民谚,均证明了这一点。

插柳,不仅仅在坟上、门上。每逢清明,人们也在井边插柳,成语“井井有条”即来源于此。

此外,插柳还有祈寿之意。民间有谚语云:“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

“不是人间种春色,天教柳髪尽飘青。”柳树见证了无数生死轮回,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遍地插柳,枝繁叶茂,方可“清明佳节,家家士女踏青,处处游人玩景”。

“故园断肠处,日夜柳条新。”柳树与清明,一起牵动着我们绵长的思念,为我们营造了伤感的释然之地,更为我们提供了繁衍生息之地。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几千年来,这一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让希冀美好生活的人们坚定地怀揣信仰,令一个个家族瓜瓞绵延、尔昌尔炽。

文承一脉的生命智慧

在民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美忧伤,属于清明前两天的“一百五”。在“一百五,添坟土”后,清明节让人们转身去迎接绿柳飘飞的明媚春光,坦然享受闲适安逸、怡然静谧的美好时光。

这契合古人的定义:“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

”这一时节,空气清新,春光明媚,“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派万象更新景象,令人心旷神怡,思绪万千。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在扫墓祭祖的基调之外,清明节更有踏青春游、畅享春光的欢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由此,与柳有关的一些游戏或习俗绵延不绝。

“杨柳绿含滋,雕弓纵射时。”射柳这个名字,让人想起春秋时期的神箭手养由基。他经常以柳叶为靶,站在百步开外,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的成语也由此诞生。

其实,射柳起源于古代匈奴、鲜卑等北方骑马民族的祈雨仪式。参加射柳,“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射断又能驰马用手接住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或断其青处及中而不能断与不中者为负”。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习俗成为端午的保留节目。“年少将军耀武威,人如轻燕马如飞。黄金箭落星三点,白玉弓井門月一围。箫鼓声中惊霹雳,绮罗筵上动光辉。回头笑煞无功子,羞对薰风脱锦衣。”灭宋之战的主要指挥者张弘范,曾形象地描绘过射柳的场景。须知,“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

明成祖观射柳时曾笑赞“山河一统日月明”。据明代人的描述,玩家先将放有鸽子的葫芦悬挂在高高的柳树上,然后弯弓搭箭,瞄准葫芦射击。若能一箭穿葫芦,鸽子便会振翅飞出。以鸽子飞出的高度来决定胜负,高度越高者则获胜。

清明时节,柳芽娇嫩。人们摘下柳芽,用水焯过,拌上蒜汁、香油、芝麻酱等,大快朵颐,口腔溢满春天的味道。有人会喝焯过的水,认为原汤化原食,可去火解毒、祛风利湿。而在一些地方,在清明早晨,人们要用清水吞下七个柳叶芽。

在有的地方,人们用柳条将祭祀剩余的蒸糕、油条或过年剩下的馒头串起来晾干,储存到立夏日用油煎了吃。据说可以不疰夏。

柳笛,是孩子们的最爱。折下小拇指粗细的柳枝,用手握紧,慢慢转动,捋下柳树皮。然后用刀子将两端切齐整,一端捏平,就成了可以吹响的柳笛。把柳笛含在嘴里吹,用手不断变换角度,优美的曲调悠悠飘来。童年的时光,在这一声声清脆悦耳的柳笛声里,慢慢流逝。那时,时光真的很慢,让人恍惚在梦间。

又是一年清明时,杨柳依依道春意。

清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看似平平淡淡的柳,隐藏有世情百态、人间万象。柳树与清明结下了不解之缘,向我们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故事,生与死、聚与离的愁绪。这文承一脉的生命智慧,这穿越千年的能量循环,让我们的心灵在滋养中得到升华。

心若清明,时时可新。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思想价值,发掘和弘扬清明节的人文内涵,促进节日传统更好回归生活,唤醒民众自觉的文化传承行动,让传统血脉赓续、文化生生不息。(记者 任崇喜 )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