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论
东风浩荡,大潮奔涌。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新的篇章,信心和力量在亿万追梦人心中升腾。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光明未来奔去。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新时代中国风雨无阻向前进,像海燕一样搏风击浪振翅飞翔,扶摇直上九万里!
(一)
中国经济怎么看,中国发展怎么干,中国机遇怎么分享……春风徐来的三月,世界目光纷纷聚焦东方。全国两会,已成为世界观察和思考中国发展走向、政策布局的重要窗口。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国际国内对一年一度的盛会更加充满期待。
阐明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着力点,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谋划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大计,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对做好就业、医疗、社会治理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盘点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有“国之大者”,有民之关切,有战略谋划,有科学方法,彰显了高超的治国理政智慧、强烈的改革创新精神、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坚定的发展自信。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实践路径,凝聚起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磅礴力量。
从全国两会,可以更好地读懂中国信心。翻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两个“5%”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个“5%”,是202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这个增速在主要大国中“一枝独秀”,而且是在破解一系列发展深层次问题中取得的,是在全球增长低迷背景下实现的,更是在克服外部干扰打压下拼来的。惟其不易,更见成色。5%的背后,是实打实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领域新成果不断涌现,民生保障力度加大,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稳”的态势巩固延续,“进”的步伐坚实有力,可圈可点的中国答卷,更加坚定了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个“5%”,是今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这一目标,既是稳就业、防风险、惠民生的需要,也有经济增长潜力和有利条件支撑,并与中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突出迎难而上、奋发有为的鲜明导向。锚定新目标,我们充满底气: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超大规模市场、完备产业体系、丰富人力人才资源等诸多优势条件,有长远规划、科学调控、上下协同的有效治理机制,有需求升级、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广阔增量空间,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实现目标有基础、有支撑、有保障。
“中国经济展现非凡韧性”“中国为世界提供‘宝贵稳定性’”“中国充满自信驶向未来”……国际社会也从中国两会读出了信心和机遇。“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奇迹令人刮目相看,新篇章必定更加精彩纷呈。
新时代中国为什么能?代表委员达成的坚定共识,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再次证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
“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正确道路,要继续往前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催人奋进。风物长宜放眼量。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把握发展大势,辩证看待危与机,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以实干为翼,搏击万里长空;凭奋斗作舟,逐梦时代浪潮。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二)
无惧狂风暴雨,穿越惊涛骇浪,是海燕的英姿,更是奋进者的品格。经风雨而弥坚,战狂澜而愈勇,总是给人以慨然前行的力量。
“我们从来都是在风雨洗礼中成长、在历经考验中壮大,大家要充满信心。”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更能感悟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一直以来,自强不息的精神、攻坚克难的斗志、化危为机的智慧,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中,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百余年奋斗中,镌刻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
风雨来袭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最可靠、最坚强的主心骨。新时代以来,我们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大仗一个接一个。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攻克了多少难关险隘,创造了多少人间奇迹!
梦想之翼,因奋斗而坚韧。“尽管遭遇挑战,我们从没想过放弃,只会越战越勇”,这是民营企业家李积回的决心;“不怕风高浪急,闯过去才有未来”,这是“80后”海归创业者袁玉宇的勇气;“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个春天”,这是外卖员王计兵的心声;“命运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科技强国步伐永不停止”,这是大学生姜未的志向;“别人觉得种田苦,但我看好农业的广阔前景”,这是“90后”新农人陈帅宇的选择……
(三)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的深入交流中,“创新”“新质生产力”等成为重要关键词。总书记念兹在兹、科学谋划的“国之大者”,澎湃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梦想之翼,因创新而瑰丽。观察两会会场,人工智能成为热议话题,“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新词热词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代表委员们带来一个个创新的故事:人工智能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播撒到千行百业,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形机器人加快“跑”入工厂和寻常百姓家,生产生活多了“好帮手”;打通创新药械研发从实验室到病房的“最后一米”,让战胜疾病的工具箱越来越丰富……各行各业向新而行、以质图强的“春消息”,生动而深刻地告诉人们: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就在创新之中。
身形小巧的海燕看起来不起眼,却蕴含着惊人的爆发力。弄潮儿向涛头立!在时代大潮的激荡中,以创新为帆,以改革为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必将更加充沛,中国经济的航船必将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四)
这一幕,如此亲切,又如此熟悉。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委员围坐一起,深入交流、共商国是。从百姓院落到人民殿堂,一次次围坐共话,激扬着中国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的奋进力量。
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要汇集和激发14亿多人民的磅礴之力。新时代以来,面对大战大考、风险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国上下聚力攻坚,共同写下恢宏史诗。
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恰如中国古建筑中的榫卯结构,部件相互支撑、环环相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朴素道理,到“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的至理名言;从抗战时期“四万万同胞心一样”的同仇敌忾,到灾难来袭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团结统一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五)
七彩霓裳竞相闪耀,各类器乐齐奏和鸣——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的一幕令人动容。“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亚冬会向世人展现的,是冰雪运动的速度与激情,更是中国携手亚洲、拥抱世界的诚意与胸襟。
从竞技赛场到两会会场,开放的中国与世界交融互动。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新闻发布会、记者会、开放团组活动等让各界人士感受开放透明的会风……“了解中国是当今世界的‘必修课’。”一名外国媒体人将中国比喻为一本书,“每一页都蕴含着智慧和魅力”。无论是来中国现场体验,还是在社交平台上互动交流,各国人民越来越真切地看见了一个安全、开放、文明、现代的国度,感受14亿多中国人民展现的勤劳智慧、迸发的蓬勃生机。
每年春天,一种名为“北京雨燕”的候鸟跨越山海,从遥远的非洲返回北京。服贸会吉祥物“福燕”的主体形象取材于它,寓意连接融汇、互利合作的广阔胸襟,体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顽强精神。“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必将与世界携手同行,一起飞向辽阔的蓝天,飞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
(六)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00多年前,青年周恩来写下这样的寄语。看今天的中国,港珠澳大桥飞架伶仃洋,大兴国际机场如凤凰展翅,国产大飞机C919翱翔于蓝天,中国空间站遨游苍穹……一个繁荣富强的新时代中国崛起于世界东方,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这是最好的告慰,也是历史的回答。
心有远方,何惧道阻且长;志越重霄,哪怕惊涛骇浪。在中国共产党人“以百年、千年为计”的时间观和奋斗史里,既有雄心壮志,也有脚踏实地。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亿万人民坚定信心、众志成城、真抓实干,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据新华社北京3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