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安全便捷的无障碍通道、方便卫生的无障碍专用公厕、笔直规范的盲道、残疾人专用坡道……这些都是为特殊人群设置的无障碍设施。
去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施行,为残疾人、老年人权益保护提供更强的法治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以盲道为代表的无障碍设施仍然存在着被占用的情况,这也使得部分无障碍设施处境尴尬。
一年来,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还面临哪些难点、堵点?无障碍设施能否让需要的人真正实现无障碍生活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无障碍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人行道上,用条形引导砖铺就的路面叫行进盲道,代表前方无障碍,盲人可放心前行;用带有圆点的砖铺就的路面叫提示盲道,用来提示盲人前面有路口、障碍或地形变化;小区台阶旁的坡道可供乘坐轮椅的残疾人自由通行;餐馆洗手池一高一低,低的方便儿童洗手,同样也能方便乘坐轮椅者;公共卫生间内还有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厕所……近几年,细心的开封市民发现,身边这样的设施越来越多,而这些,都是为了方便残疾人而建设的无障碍设施。
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为给我市残疾人、老年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无障碍通行环境,9月3日下午,记者在我市多家景区看到,在进出景区的主要通道口都有供残障人士专用的无障碍通道,特别是在景区内的厕所,都做到了无障碍通行。一些景区为了照顾前来游园的残障游客,还安排了专门的轮椅、拐杖以及方便残障游客上下码头的木板。“这样的设施很有必要,贴心的服务无不彰显出景区服务的人性化。”看着坐在轮椅上的父亲那股高兴劲儿,前来游园的市民刘先生高兴地说。
兴建无障碍设施是为了方便残疾人群和老年群体,既为他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尊重。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改造完善我市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各相关单位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加大工作力度,使无障碍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无障碍环境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公众参与度、群众认可度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我市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纳入到《开封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在市(县、区)全域启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我市无障碍环境市县建设三年行动,在乡村振兴、百城建设提质工程、老旧小区改造、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等工作中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社区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等加快开展无障碍建设和改造,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9月5日晚,记者来到黄河大街北段一家商场。只见台阶旁边不仅设置了轮椅专用坡道,而且在该商场的每一层都设有残疾人专用的卫生间、洗手盆。“这些无障碍设施的配备,是对残疾人的关爱,更是城市文明的缩影。”前来购物的市民刘女士说。
目前,我市主要道路、公园、公共建筑等公共场所都建有无障碍设施,为各类适用人群提供了较为良好的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无障碍环境建设让城市更温馨。在我市一些新建小区,单元门旁边都建有无障碍通道。在我市一些商场的公共厕所内,有专门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蹲便池。
要大力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
尽管我市花大力气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但是现实中,以盲道为代表的无障碍设施仍然存在着被漠视甚至被侵占的情况。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原本为残疾人专设的无障碍盲道,总是很“忙”。9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黄河大街北段,虽然这一路段人流和车流量不大,但道路两侧盲道上还是停放着电动车、自行车和汽车,有的汽车和电动车还交叉停放,盲道被堵得严严实实。在一家商店门口,一位市民正将电动车停放在盲道上,当记者上前询问她是否注意电动车占压了盲道时,该市民表示,这里这么多商店,几乎每家店门前都停放着电动车,大家都是这样放的。
当天,记者走访了市区多条路段,发现在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盲道被占的现象比较集中。在一些停车位紧张的路段,盲道几乎被各种车辆占据。特别是在共享单车停放点周围,横七竖八停放着多辆共享单车。此外,还有一些占道经营的、堆放杂物的,也会将盲道拦腰截断。走在这样的盲道上,别说视障人士会四处碰壁,就连明眼人都不敢保障不被绊倒。
采访中,更有部分市民对无障碍设施不太了解。“原来这些黄色的条形砖是盲道啊,我还以为这是为了美化路面而做的装饰。”9月7日,记者询问盲道被占道情况时,一位老年男子这样回答。不仅盲道如此,其他一些无障碍设施经常出现“障碍”,给肢体残疾人士造成了不便。记者走访我市一些商场发现,因为上厕所的人较多,许多人并未注意到这是专门提供给残疾人的便池。打扫卫生的阿姨告诉记者,商场里设置的残疾人专用卫生间很少有残疾人使用。
在我市一些新建小区,单元门旁边都建有无障碍通道,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无障碍通道却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为设置成“有障碍”。家住黄河大街北段一小区的市民张玉麟告诉记者,自打他住进小区之后,单元门旁边的无障碍通道每天都被各种车辆所占据,这些车辆经常停放在无障碍通道的入口处。“别说过轮椅了,就是推个婴儿车通过也很费劲。”张玉麟说,无障碍通道经常无法发挥正常作用。
“平时,我使用轮椅出行必须得有人陪伴,遇到台阶、隔离墩等无法通过的地方,还得需要他人的帮忙。作为一个残疾人,我真心希望大家善待身边的无障碍设施,不要占用无障碍通道,为我们这类特殊群体提供方便。”9月6日,肢体有残疾的张先生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
无障碍之所以被漠视,正是因为很多人的无障碍意识不强,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不全面。社会上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清楚无障碍设施的作用,甚至有的人连盲道是干什么用的都不知道。一部分人对无障碍设施的认识带有片面性,有的人认为真正用到无障碍设施的人是少数,只作为一种“标志”就行了。
除了残障人士,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群体也有无障碍设施的需求。特别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8亿,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道社会治理的“必答题”。
无障碍设施在公共生活里的受损,阻碍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生活。而为他们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环境,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国内很多地方都存在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或者非法占用、损坏无障碍设施。因特殊情况临时占用无障碍设施的,应当公告并设置护栏、警示标志或者信号设施,同时采取必要的替代性措施。临时占用期满,应当及时恢复原状。
市政协委员张红力建议,要积极宣传普及无障碍知识,特别是无障碍设施的功能和使用常识,鼓励残疾人朋友主动使用无障碍设施,要通过宣传栏、公益广告等形式,宣传推广无障碍设施建设知识,进一步增强市民的无障碍意识,努力使无障碍设施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可以通过聘请义务监督员等形式,动员广大市民特别是残障人士参与对无障碍设施的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对无障碍设施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损坏、占用无障碍设施的不文明现象予以曝光,增强大家的无障碍意识。
采访中,很多残障人士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平等、关爱弱势群体的氛围,让广大市民学会如何与残障人士相处并尊重他们的诉求。有关单位应当从关爱残障人士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不仅要进一步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还要采取科学可行的措施管好、用好、维护好,营造全社会关爱残疾人的良好氛围,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安全。(记者 康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