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2024开封(杞县)乡村文化节举办——

产业拨动金“蒜”盘 田间绘就丰收图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皮白周正“胖嘟嘟”的大蒜、圆滚滚绿油油的大西瓜、鲜艳饱满红彤彤的樱桃、鲜甜爽口的杞县酱菜……在5月16日举办的2024开封(杞县)乡村文化节上,杞县推出品种丰富多样的农副产品,展示其近年来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中国蔬菜流通协会会长戴中久,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凌中南,中原证券原董事长石保上,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协主席刘述荣,河南粮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刚及杞县四大班子领导等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以“中国人的健康‘蒜’法”为主题,围绕杞县文化、大蒜产业发展成果,展示杞县乡村文化、非遗产品、大蒜烹饪展、大蒜腌制品制作工艺,探讨中国大蒜产业发展的新思想。 

杞县县委书记戴继田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以来,杞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省委书记楼阳生莅杞调研指示精神,按照“抓好两端,做强中间”的发展思路,与河南省农科院达成“院县共建”战略合作协议,收集国内外种子资源近400份,成功选育出“中瑞1号”“中瑞2号”两个大蒜新品种,不断推动大蒜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杞县将不断深化院企合作,培育更多优质品种,推动大蒜朝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多向开发,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杞县大蒜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收入再创新高。 

刘述荣在致辞中表示,杞县作为开封市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强县,大蒜的规模越来越大、名气越来越响、“朋友圈”越来越广,尤其是成功创建4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大蒜、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不仅为市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更为全国大蒜行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下一步,开封市委、市政府将持续加大对杞县大蒜产业的支持力度,协调推进国家级大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物流国际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帮助杞县争创国家级大蒜现代农业产业园,集全市之力推动杞县大蒜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新友、戴继田共同为“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揭牌。 

杞县县长黄宗刚作杞县大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 

活动还举办了大蒜绿色生产技术研讨会、大蒜初加工技能大赛、蒜王争霸赛、大蒜农机展示、乡村文化及农副产品展示等。

杞县大蒜及产业发展

2100多年前,小小的蒜头被张骞出使西域的队伍带回当时的都城长安。由“丝绸之路”开拓者不远万里带回来的“金种子”,在当时的雍丘(现在的杞县)落地。 

经过岁月更迭,如今,杞县大蒜不仅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富农产业,百万杞县群众正享受着2100多年前“丝绸之路”带来的红利;更是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餐桌。 

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余万亩,产量90余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先后创建占地40万亩的国家级绿色大蒜原料生产基地和20余万亩的省级大蒜现代农业产业园,基地规模占全国总量的1/4。 

杞县是大蒜的适宜种植区和优势栽培区,所产大蒜具有个大、色白、皮厚、不散头、耐贮藏、辛辣味正、硒含量丰富等特点,药用价值较高,生产的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等产品畅销海内外,该县被评为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 

杞县现有大蒜冷藏企业200多家,年贮藏能力110余万吨;各类大蒜交易市场30多个,贸易企业130多家,年均交易200余万吨,交易额110亿元;大蒜加工企业80余家,产品10余种,初加工产品转化率99%,年深加工能力40余万吨。同时,省级大蒜及大蒜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杞县后,又极大地推动了大蒜的“两品一标认证”和可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已形成集种植、储藏、加工、研发、质检、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品牌兴,则产业旺;产业旺,则农业强。近年来,在持续提升杞县大蒜品质、延伸大蒜产业链条的同时,杞县县委、县政府还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工作。2012年以来,杞县大蒜成功注册大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先后入选“最受欢迎的十大中原特产”“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被评为中国100大地理标志,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等荣誉称号。2023年,杞县大蒜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达56.12亿元。(记者 汪少冲 通讯员 刘慧敏 孙虎臣)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