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开封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近日,我市召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我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市司法局党委委员、政治部主任赵永芳,市法律援助中心四级调研员、主任张榕,市司法局基层工作指导科科长韩琦,市司法局律师工作指导科科长卢文立,龙亭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尹艳丽参加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情况,并回答现场记者提问。

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科(新闻发布科)科长赵宏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上,赵永芳详细介绍了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近年来,开封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开拓创新,努力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为服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持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

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便民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开封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开拓创新,努力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公共法律服务。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建设。打造实体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一站式”。全力打造“窗口化、一站式”实体平台,积极满足群众“一个大门进来,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法律需求。目前,开封市已建立11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14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44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逐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据统计,近三年来,开封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8万余件,接待咨询15.6万余人次,办理人民调解17.5万余件,办理公证 4.2万余件,受理仲裁案件98件,案件标的总金额约1.6亿元,办理司法鉴定案件8960件,法院采信率达99%,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实现服务模式“智能化”。加快推进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将新技术、新媒体与司法行政工作深度融合。例如,开封市龙亭区实施“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项目,在线提供网上服务。升级“12348”热线平台,实现服务群众“便捷化”。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优选17名律师轮流值守电话,实现热线“一打就通,一通就有人接,一接就是专业法律服务”的为民宗旨。加强与实体、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无缝衔接,2022年,共接听解答来电1.6万余人次,为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是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全市“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了100%全覆盖,共有56家律师事务所、514名村(居)法律顾问与全市2000多个村(居)签订了法律顾问协议,提前2年完成了省司法厅下达的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目标。近三年来,全市村(居)法律顾问接受法律咨询、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32945条,提供现场法律服务6718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4543次。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2741个,选任人民调解员7416人,其中专职人民调解员2865人。在重大敏感时期,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作用。完善“法律明白人”队伍建设。以村干部、村妇联执委、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五老”人员等为重点,着力培养一支在群众身边的普法工作队伍。目前,全市已培养“法律明白人”1万余名,预防、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2万多起。

三是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优化法律援助服务。落实减证便民,在全市实行法律援助申请承诺制;完善便民措施,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推行“点援制”,根据律师专业特长,建立法律援助律师信息库,受援人可以自主选择承办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服务;逐步推动法律援助覆盖中低收入群体,解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优化业务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优化仲裁程序,建立“一站式”仲裁立案制度;深化“互联网+公证”服务,启动公证网络系统,推广线上申请审核,面向全市承诺“5+2”“7×24”公证服务模式。大幅度压缩企业公证出证时间超50%以上,对困难群众减收公证费,做到应援尽援。优化建立“171”公共法律服务惠企工作机制。通过“12348”这1部热线汇集企业需求,提供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执法监督、菜单式精准普法、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会员制等7项惠企措施,制定1项“一口受理、内部流转、后台协办”工作机制,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目前我市群众和企业都能够便捷地享受到多种形式的公共法律服务。下一步,我市将持续创新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模式,细化服务举措,让覆盖城乡、高效便捷、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走进千家万户!

建立完善四级法律援助服务体系

努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据张榕介绍,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正式颁布实施,为进一步推进法律援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目前,全市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法律援助服务体系,努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全力为群众提供最便捷最高效的法律服务。2022年,我们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将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优抚对象作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逐步把更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帮助困难群众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农资产品质量等诸多问题。

二是法律援助服务更加便捷。全面贯彻落实法律援助法,积极推进法律援助制度改革。在全市推行法律援助申请诚信承诺制,建立信息共享查询机制,通过“诚信承诺+信息共享+线索调查”方式,做到便民利民、信息畅通、监督有效。

三是开展法律援助专项活动。2022年3月份,我们联合市妇联在全市开展妇女法律援助维权服务月活动,以“维护妇女权益 法律援助送温情”为活动主题,通过设立法律咨询台,开展妇女法律维权课堂,进社区、进劳务服务机构等场所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全力维护妇女合法权益。6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未成年人维权关爱月”活动。2022年,全市共开展法律援助宣传活动50余场次,受众28000余人次。

四是助力特殊群体。畅通“农民工欠薪救助”通道,为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对拖欠农民工工资法律援助事项,免审查经济状况,实现了立刻办、马上办,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畅通未成年人、老年人、妇女、军人军属“绿色通道”,全力服务特殊群体。

2022年,全市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5235件,接待群众来访来电法律咨询23755人次,办理农民工案件293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228.9万元,积极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作用

努力化解基层矛盾

据韩琦介绍,2022年,市司法局以《河南省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条例》施行为有利契机,在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全市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6.8万余件,化解率达97%,较好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积极参与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城市基层治理工作,把乡村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平安法治星”考核,推进全市乡村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建设,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22年,全市相继组织开展了矛盾纠纷“六防六促”“农村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人民调解矛盾纠纷集中大排查大化解,护航党的二十大”等专项活动。以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三零”创建为目标,发动全市人民调解员驻守一线、下沉基层,进社区、进村户、进企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对排查发现的隐患问题第一时间介入,分类梳理、登记建档、全力化解。坚持常态化开展“六防六促”活动,把涉及情感、家庭、邻里关系、债权债务、物业管理、灾情疫情等六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作为重点,严格落实“13710”工作法,切实防止矛盾纠纷“小拖大、大拖炸、民转刑”。

二是突出重点强化源头预防。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护航党的二十大”专项活动。全覆盖、无盲区,全面排查涉情感、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房屋宅基地等常见、多发、易引发“民转刑”案件的矛盾纠纷。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下一步,市司法局将重点做好:

一、加强人民调解排查工作。在春节将至、疫情多发的重点时期,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六防六促”专项行动,采取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定期排查和常态排查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重点人群、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切实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和梳理。对排查出的矛盾隐患,分类梳理、登记建档、处置分流,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预判准。

二是强化联调联动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着力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优势互补、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有机融合,切实形成合力,做好预测预警预判,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打造村(居)法律服务平台

服务群众法律需求

据卢文立介绍,村(居)法律顾问工作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司法行政工作向基层延伸、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的重要实践,对于推动基层依法治理、服务和保障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市司法局全力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不断推进优质法律资源下沉基层,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矛盾调解等各项法律服务,有力增强了基层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进一步优化法律服务资源。结合各县区司法局、律师事务所、参与律师在开展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综合各方面的分配意见,采取党建引领、统一调配、对口支援等方式,对法律服务资源进行优化调整,确保村(居)法律顾问更加高质高效地提供法律服务。

二是积极推进村(格)警务室和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联勤联动机制试点工作。选取尉氏县作为联勤联动机制试点县,指导尉氏县以公职律师参与村(居)法律顾问工作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公职律师优势,助推村(格)警务室和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联勤联动机制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形成“1+1>2”工作机制,极大提升了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能力,更好地维护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线上线下齐发力。疫情发生以来,为保证法律服务正常开展,号召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村(居)法律顾问之家”微信群,不间断开展线上服务,确保法律服务供给不断、标准不降、质量不减。

2022年,开封村(居)法律顾问接受咨询、为群众提供专业法律意见10021条,代群众起草法律文书627件,开展法治讲座308次,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536件,参与诉讼活动183次,提供现场法律服务2680次,为村(居)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361条。

群众如果遇到法律问题,有多种途径可以寻求村(居)法律顾问的帮助。全市司法行政系统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在村和社区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设置了公示栏,对外公布本村或者本社区法律顾问的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确保群众能够第一时间联系到法律顾问。同时,全市实行市、县、村三级“法律顾问之家”微信群全覆盖,共建成微信群近3000个,覆盖到全市每个村和社区,确保法律顾问在日常工作中能够随时提供法律咨询等服务。

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平安龙亭建设

据尹艳丽介绍,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市关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的安排部署,龙亭区司法局进一步完善服务制度,努力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便民服务层次,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

一是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根据公共法律服务需求程度、供给状况、保障能力、便利程度等实际情况,龙亭区建立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6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65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组织21名律师与65个村(社区)签订法律顾问协议,实现了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真正将公共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基层。加强热线、网络等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法律服务”,利用咨询热线、72个三级微信群,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以享受到及时便利、专业优质的公共法律服务。

二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切实巩固建设成果。紧紧围绕群众关心关注的婚姻家庭、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热点民生问题,切实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便民体系,积极开展“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法援惠民生 助力农民工”“住宅小区治理‘五治融合’法律援助服务”“‘尊法守法·携手筑梦’服务农民工公益法律服务行动”等品牌活动,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加强人民调解员、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服务工作者三支队伍建设,确保小纠纷不过夜、大纠纷及时处理,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努力为基层群众办实事好事。

三是强化“N项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精准发力。推出便民服务“码上见”。针对不同年龄、职业等各类人群的需求,开展精准法律服务。制作便民服务信息二维码4个,内容涉及法律援助受理流程、法律援助申请受理范围、法律援助承诺制、法律小常识等,形式上有文字、小视频等,群众用手机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即可“码”上获知办理事项的受理条件、提交材料、办理时限等内容。引进“互联网无人律所”机器人,群众可通过“律兜”机器人与律师面对面进行咨询,下载打印法律文书,免费享受到全国近5万名律师提供的法律咨询、在线调解、法律文书在线审核代笔等法律服务,一站式解决法律服务需求。


【下载DOC】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