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千年菊韵今更浓,盛世花开别样红。第十五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与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相继启幕,八朝古都再现“万菊竞放、满城溢彩”的盛世图景。
开封,这座与菊花呼吸与共的古城,正以一场跨越千年的风雅之约,续写“宋韵开封,菊香中国”的盛世华章。从《礼记》《尔雅》的古老记载,到陶渊明笔下的东篱采菊;从北宋东京重阳赏菊的万花竞放,到如今全域布展、全民共创的盛世景象——开封以一朵花为支点,撬动了文化传承、产业跃升、城市焕新与民心凝聚的宏大叙事。
这场以菊为媒的文化盛宴,正成为开封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推动郑开同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奏响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时代乐章。
千年风雅一城菊:文化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秋深露重,菊绽霜华。晨光初透,开封城在菊香的氤氲中苏醒。龙亭公园的红墙下,露珠在墨菊的花瓣上滚动,折射出千年汴京的晨光;清明上河园的石板路旁,金丝皇菊在秋风中含笑摇曳,仿佛从张择端的画中走出;禹王台的御碑前,乾隆诗句“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在菊海的映衬下更显古意盎然。这一刻,历史与现实在菊香中交融,开封用满城秋色诉说着与菊花千年不绝的情缘。
菊花,这原产于中国的君子之花,自春秋战国便入诗入典。《礼记·月令》载“季秋之月,鞠有黄华”,《尔雅》释“菊,治蔷”,《山海经》记“女几之山,其草多菊”。而至唐宋,开封与菊花的缘分达到鼎盛。北宋徽宗时期,刘蒙在汴梁编纂我国第一部菊花专著《菊谱》,收录35个品种;《东京梦华录》更是生动描绘了重阳时节“万龄菊”“桃花菊”“木香菊”“金铃菊”“喜容菊”争奇斗艳的盛景,“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花影酒香,醉了整个东京梦华。
从1983年开封举办首届菊花花会以来,历经42年发展,菊花文化节已成为开封和河南的知名节会品牌。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一次次革新着城市面貌,一步步推动开封走向世界。从最初禹王台公园里扶老携幼的市民花会,到如今国家级的文化盛事;从几处老牌景点的零星点缀,到全城96个布展点位、280万盆菊花的“全域菊韵”——今日开封,国家、省战略优势叠加,各类发展政策举措聚合发力。开封,用42年时光,把一朵花酿成了一座城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图腾。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代元稹的诗句,恰是开封人对菊花的深情告白。菊花迎寒吐蕊、傲霜怒放的品格,与开封城屡经黄河泥沙淹没而又一次次原址重建的坚韧气质高度契合。正如开封市市花菊花首倡者、第二届开封文化奖章获得者屈春山所言:“菊花的生命力,正是开封的城市精神。我们脚下的‘城摞城’奇观,我们面对的‘地上悬河’,都需要菊花这般坚韧不拔的品格来应对。”
漫步今日开封,菊花已从景区深闺走向市井街巷,构建起“6大城门+5大高速口+8大节点+10条最美道路+11处最美街区”的立体菊艺体系。街头游园、背街小巷、社区门口……菊花不再只是景区专属,而是城市的“公共艺术品”。在中山西路的端头点位,菊花布展到了群众家门口,居民可以坐在台阶上赏菊品茗;在顺河坊历史文化街区,菊香与茶香、书香交织,营造出“菊韵宋风”的雅致氛围;群众性的“斗菊赛菊”活动吸引2500余人报名,四处分设的斗菊场地成为民间菊艺高手切磋交流的平台。这是一座被菊花重新定义的城市,每一处街角都在诉说着“一城宋韵、满城诗画”的现代传奇。
菊香氤氲产业兴:从“一朵花”到“一条链”的华丽转身
如果说文化是菊花的灵魂,那么产业,就是让这灵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在开封,一朵菊花正经历着从“观赏物”到“产业树”的华丽蜕变,绽放出令人惊叹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统计数字背后,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开封现有菊花种植面积5518亩,年产值超1.5亿元,菊花品种逾2300种,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0%。从观赏菊到茶用菊、药用菊、食用菊,再到菊花精油、菊花酒、菊花眼罩、菊花官瓷……一朵菊花,在开封人的手中做到了物尽其用、华彩绽放,展现出惊人的产业能量。
清晨的禹王台区南郊乡魁庄社区,菊农崔素萍踏着露水在菊田里细心浇水。她身后的培育架上,200多种菊苗整齐排列着,宛如一个微型的菊花王国。“从最初试种新品种,到攻克各类病虫害难题,我们才有了这年产500万株种苗的规模。”她的话语中满是自豪。这里不仅是“国家菊花种质资源库”,也是全国60%菊会展品的供应地。不远处,工人们正在为“悬崖菊”塑形,翠绿的菊藤顺着铁丝架蜿蜒垂落,宛如绿色瀑布;“塔菊”层层叠叠、挺拔向上;“孔雀菊”形似开屏,栩栩如生。这些造型菊年产量达90万盆,成为该社区致富的“黄金产业”。
在杞县平城乡罗寨村,近百亩杭白菊与小香菊连绵如雪,淡雅的花香弥漫在田野间。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花海,灵巧的双手在花丛间起舞。“公司+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让“小菊花”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大产业”。正在采摘的村民笑着说:“以前土地零散种植,收益有限,现在种菊花,有技术指导,销路也不愁,日子像这菊花一样,越开越旺。”
而在尉氏县张市镇石潭村,金丝皇菊经过采摘、筛选、烘焙等多道工序,变成金黄透亮的花茶产品,远销安徽亳州等地。“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让这里的菊花亩产值达6000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加速发展。
“菊花从最初的‘卖花’‘卖会’,到‘卖展’‘卖技术’,我们一步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开封市菊花文化产业发展协会顾问张玉发说。组培苗、无土栽培、花期调控、炫菊染色……开封的菊花科技,已走向新疆伊犁、海南东方、湖北麻城,甚至步入故宫博物院,举办“菊香晚艳”主题展。在开封市菊花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围绕菊花种苗、基因编辑、新产品开发等开展深入研究,为菊花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一朵花,带动58家企业、1160个固定岗位、2448个临时岗位;一朵花,成就了“中国菊花名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荣誉;一朵花,更让开封站在了菊花全产业链的制高点。从简单的菊花酒、菊花茶、菊花糕点,到菊花精油、菊花甘露、菊花精酿啤酒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封菊花产业的升级之路,正是这座城市创新精神的生动写照。
节会赋能城市新:从“一园独秀”到“满城皆景”的沉浸式体验
10月的开封,是一座被菊花重新定义的城市。当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的大幕拉开,“宋韵开封,菊香中国”的主题如诗如画地铺展开来。
今年的布展以“点线面结合、全域联动、全民参与”为理念,让菊花从景区深闺走向街头巷尾,使赏菊从游览体验融为生活日常。全城布展菊花280万盆,其中主(分)会场130万盆,社会大环境计划布展各类花卉约150万盆,涵盖城市交通节点、出入市口、公园绿地共计32处。郑开大道入市口,大色块菊花造景如锦绣铺陈;金明广场转盘处,立体圆形菊雕与《黄河风》雕塑相映成趣;小南门旁,“‘十五五’崭新开局勇谱中原新篇”的菊艺标语与活泼的锦鲤造型相得益彰;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大型立体花篮下的“菊娃”张开双手,以最热情的姿态拥抱四海宾朋。这场以菊为媒的城市焕新,正悄然改变着古都的气质与肌理。
同时,作为第十五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举办地,开封全域皆是菊艺舞台。本届展会汇聚了全国62个城市及单位的菊艺精品,在主会场龙亭景区及其他联袂呈现的景区中,25万平方米展区内陈列着30余组大型室外造型菊、62组标准展台。各景区共同呈现32株大立菊、13株塔菊、198组盆景菊等丰富菊艺形态,形成“一步一景、步移景异”的观赏体验。北京展区的“京剧花旦”顾盼生姿、上海展台的“海上繁华”韵味绵长、天津的“红尘阡陌”引人驻足、重庆的“山水之城”气象万千……各城市参展作品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与艺术创新,讲述着“一城一菊一故事”的精彩。
线下活动更是把菊花文化节氛围拉满:汴河夜游时,桨声灯影裹着菊香,龙舟巡游掠过水面,市井烟火气与菊韵撞个满怀;汴Chill文化街区里,弹唱声伴着菊影,旗袍秀映着菊色,宋韵与国潮在此温柔碰撞;午门广场上,街舞的活力、说书的趣味裹着菊香蔓延,市民、游客或驻足观赏,或拍照互动,满城的菊香里皆是全民共享的热闹与欢喜。
这场菊香与宋韵的对话将持续至十一月中下旬,让每位到访者都能感受到“满城尽是中国色”的视觉震撼,体验从“一园独秀”到“满城皆景”的沉浸式赏菊新境界。
民心所向花为媒:百姓是节会最美的风景
节会的生命力,归根到底来自人民。在开封,菊花不仅是观赏的对象,更是生活的伴侣、情感的寄托、民心的凝聚。从花农到市民,从艺匠到商贾,每一个人都是这场菊花盛事的参与者、创造者与受益者。
清晨的阳光洒在魁庄社区的菊田里,花农陈先生正在给新苗浇水。“咱守着老手艺,更得添新货!”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开封菊农的心声。在这里,菊花种植已从零散农户的自发性行为,发展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该社区书记祁军介绍:“现在社区300余户居民中,参与菊花相关产业的已达205户,菊花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各类菊花近300万盆,居民收入较往年增长20%。”
与此同时,菊花文化节的氛围早已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午后,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在街心菊坛前驻足,孩子伸出小手轻轻抚摸花瓣,眼中满是惊奇;傍晚,69岁的退休教师王文忠和老伴在灯光菊影下散步拍照,朋友圈里满是“菊香晚景”的分享;周末,大学生张鸣在清明上河园穿着宋服与“苏轼”对诗,在社交媒体上直播“穿越”体验……这些生动的场景,构成了菊花文化节最温暖的底色。
“菊花搭台,经贸唱戏。”此次盛会精心策划了“1+4”内容矩阵,以开幕式为引领,同步推出互动式宣传推介、沉浸式赏花、场景式促消费、雅集式文化体验等系列活动。节会期间,国内外龙头企业、上市公司、知名客商云集开封,参与产业对接、项目洽谈等投资合作交流活动;餐饮老字号展销、非遗及文创促消费活动更将陆续登场,通过多元场景打造,助力文旅强省建设。菊花,已成为开封向世界敞开的又一扇大门,变节会“流量”为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的“留量”,为开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在更深层次上,菊花文化节是一场文化自信的集体表达。它让开封人重新发现自己的城市——不仅是一座屡毁屡建的坚韧之城,更是一座花开不败的风雅之城。在宋煌菊花官瓷艺术馆内,创始人朱芳魁、朱亚雷父子以北宋官瓷烧制技艺为基础,创新研发菊花官瓷,让菊花在瓷器上永恒绽放;在通许县长智镇菊花小镇,深挖菊花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构建起以“三用菊”现代产业园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各大景区,菊花与非遗、中医药、民俗、夜市、美食等业态充分融合,变“一日游”为“多日游”、变“游览式”为“沉浸式”。
一朵菊花,绽放的不仅是秋色,更是一座古城千年不息的文脉;一场盛会,汇聚的不仅是人潮,更是一个时代砥砺前行的足音。当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与第十五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双会联璧,开封正以菊为笔、以城为卷,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挥毫泼墨——这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宏伟蓝图正在铺展;这里,有郑开同城深度融合的时代乐章激情奏响;这里,更有菊花精神与城市品格的水乳交融,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这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涅槃,见证着千年古都在传承中创新、在开放中新生,以菊之名,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当代传奇。(记者 李晨翀)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1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