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2023-12-18
  • 开封市人民政府

开封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49号提案
关于推进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的提案及答复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开封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49号提案

关于推进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的提案

开封地处中原,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析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探讨传统非物质文化与活化设计相统一的传承形式,有利于彰显开封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让开封民众感受古老民族的强大魅力,增强民族向心力和文化归属感。

一、背景与现状分析

非遗文化是地域文化、旅游文化的重要支撑,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对比分析,对开封非遗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开封非遗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挖掘研究开封本地的非遗文化元素,对其进行整合、精炼、创新设计,将其与潮流文化元素相融合,打造趣味性、时尚性更强的视觉元素,为开封非遗文化和地域文化做广泛宣传。

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对开封市区及行政管辖范围内周边县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摸底普查资料显示,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涵盖14大类,包括语言文字、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等。据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官方所示,截至2021年,开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累计218个,其中包括省级非遗项目4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9个,杞人忧天传说由原来的省级非遗项目晋升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关于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考证,也有相关文献书籍的例证。如《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开封市类别卷》系列丛书,对开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详尽的记载。李中华先生在《汴梁城的稀罕事——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影》一书中对开封的非遗文化,全方位的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在对开封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方式的思考方面,孟晓辉在《数字化语境下开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文中,通过例证分析的方式,指出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对于开封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哪些优势,借助数字化科技平台为非遗的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二、发展政策建议

(一)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

任何的文化发展都是一脉相承的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在每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开封非遗文化不管是创新还是传承,都要秉承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仅仅是开封非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简单结合,同时又要保持自己的地域特性,做到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二)加大宣传力度,实现融媒体的利益共融

信息裂变的时代,传播方式不应拘泥于传统的传播方式,应该多媒介、多主体的进行传播。首先,继续发扬传统媒介的优势,在当地的电视频道,报纸等加大对开封民俗文化的宣传,录制官方民俗文化宣传视频。同时,在人人皆可自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短视频平台、网站等,鼓励开封有影响力的媒体从业者积极参与到开封非遗文化的宣传和传承保护中来,可以将开封的特色小吃,旅游景点,传统手工艺等等以普通大众的视角对外宣传。除以上外,在非遗传承上技术与艺术结合,利用视觉新媒体技术,如全息投影技术光影秀,这种新的光影艺术形式,通过声、光、电等元素的创意和设计,产生3D立体观感,将文化艺术与高科技影像技术相融合,体验视觉冲击,还原开封历史,讲好开封故事。

(三)设立非遗传承研游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游客越来越注重旅游的体验感、互动性,通过沉浸式研游塑造受众感官及思维、情感的体验,引起旅游者的情感共鸣或思维认同,为非遗找到新的价值和生存空间,科技与艺术结合,高科技影像技术与夜游经济结合,打破建筑、水景灯对传统灯光的局限性,实现场景的3D动态效果,营造出如梦境般的奇幻空间,给人以视觉,听觉,文化感受营造等多重艺术享受,为城市宣传转型升级提供更多可能。我们在研究非遗文化的同时,不应只停留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还要通过这些研究,建立非遗文化的档案和资料库,为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研究与利用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活态传承,把民间珍贵的文化遗产真正纳入到活态传承之中。

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49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开封市委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开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产业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开封市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书法名城、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戏剧之乡,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盘鼓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开封市共有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1个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人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84人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35人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出成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渊源,更具有先天的文化优势。其中蕴涵的深厚历史及独特的文化标识极具代表性,具有强烈的地域民众认同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全国各地市逐步建立了各自的四级传承保护体系,从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依法完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挖掘了一大批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除了原有的生态型保护,产业化商业化发展也潜移默化逐步形成。在现有的网络购物平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平台的年总交易额超过百亿,过亿的用户购买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食品、生活用品、服装等更受消费者欢迎,占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销量的60%以上。这些产品中,既有积极求变、重新焕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品牌辉煌的,也有初具活力的新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进一步转型升级。

2017年,由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根据“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工匠精神、激发创造活力、促进就业增收、坚持绿色发展”原则,总体目标是“培养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将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重新广泛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升级需求”。这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态型保护的举措,旨在通过传统工艺的振兴,促进和创造衍生品的形态,使之与现在生活中的方式和文化相结合,从而有更具传承和发展的前景,通过其带来的商业价值赋予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开拓了高速发展的新赛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也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价值。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发展的前景一片大好,不止销售额屡攀高峰,也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这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景区和旅游城市街边随处可以看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及传统节假日的各个活动现场经常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这是国家大力发展和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成果,也是人民群众开始注重内源性发展的体现。

在2023年春节和元宵节期间,我市组织各县区及相关保护单位以多阵地、多点位的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余个非遗展示等民俗展演活动。其中以开封市“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大宋中国年 “非遗”闹元宵——2023年正月十五非遗作品展活动为重点活动,集合全市各县区及相关单位的70余项静态类非遗项目和近30项动态类非遗项目,在清明上河园与市民和游客零距离接触,并在当天创造了单日破万的销售额,满足了游客近距离体验非遗产品的需要,更让非遗项目产品打开了销售渠道。此次活动在凤凰新闻、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非遗、香港商报网、大公中原网、大河文旅、学习强国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网络平台大幅报道。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的保护工作,为扩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我市通过新闻各媒体、文化活动月等宣传普及外,还多措并举,建设保护平台,依托节庆活动,集中展示民间传统技术、民间手工艺精品,影响广泛。同时还积极组织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及精品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让社会公众充分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了保护和利用水平,扩大了本地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国的影响力。

为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市遗传承人群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与技艺水平,增强我市传统艺术表现力,我市每年举办开封市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传统技艺类培训班。我市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人员培训班。鼓励省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传承人带徒授艺,举办专题技艺讲座。近年来开封市本级举办了开封盘鼓、曲艺、传统武术、传统工艺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每年,市非遗中心、各非遗项目保护单位都会积极举办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近年来,多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分别走进了开高附小、县街小学、金明小学、河大附小、世纪星艺术学院幼儿园等30多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受众达数万人。

结合您的建议,下一步我局将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充分激发非遗项目的市场价值,使之合理化发展走入市场经济,促进非遗项目的改造和革新,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消费习惯、生活节奏及审美,在市场运作的同时保留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实现非遗传承保护的合理产业化发展。

二是搭建平台促进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非遗传承和保护。广泛吸纳各界力量,搭建非遗交流与保护平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非遗保护与发展,在人才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等相关业务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产业化发展的持续性,。

三是开通网络销售平台,为广大非遗项目产品提供销售及宣传渠道。目前,我市正在筹备非遗直播带货的平台运作,以推广非遗项目,有效利用非遗资源转化为目的,实现非遗项目衍生品的活化利用,提高非遗产品的市场运作能力,为我市优秀非遗项目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

五是设立体验基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六是推广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传承实践能力。定期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作人员培训班。鼓励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举办专题技艺讲座。

七是依托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代表性传承人和传承项目。指导县、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对具备生产条件的代表性项目进行开发,对附近群民进行技能培训和资源共享,扩大传承人群队伍,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上带动周围群众发家致富。

八是继续开展进校园活动。积极搭建学校、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合作平台。筹备校园为平台的非遗教育示范基地,组织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鼓励支持我市非遗传统工艺传承人在院校举办传统工艺弘扬与普及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积极开展面向社区的传统工艺展演、体验、传习、讲座、培训等活动,使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成为普及推广非遗传统工艺的重要阵地,丰富民众文化生活,增强非遗传统工艺的社会认同。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产业化发展工作。感谢您对开封非遗工作的关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我们将继续努力,争取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更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联系单位: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23876172

2023年3月23日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