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开封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
和《开封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的
通知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开封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和《开封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已经市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0年6月30日       

   

   

  开封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

  通     知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潜力的文件精神,深化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供给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聚焦产业融合强供给

  1.推动文旅与科技融合。编制开封市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顶层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创建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谋划建设中国黄河文化大数据中心、宋文化活化再现工程等项目,办好中国(开封)国际动漫节,成立黄河动漫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引导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运用5G、VR等数字技术,开发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文旅融合消费项目。

   

  2.推动文旅与教育融合。以黄河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研发一批可推、可学、可鉴的精品研学课程,引入一批有实力、有经验、有活力的专业研学旅行机构,培养一批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研学师资队伍,评定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有资质、有线路、有品牌的龙头旅行社,建设标准规范、功能齐全的研学营地,努力打造河南研学旅行新高地。

   

  3.推动文旅与餐饮融合。提升菜品、服务和就餐环境,推动传统餐饮老字号做大做强;融合开封本地文化、民俗表演,推出一批文化主题餐厅;支持本地餐饮企业连锁化、集团化运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室内特色餐饮综合体;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开展年度“十佳文化特色餐饮企业”“十大特色旅游小吃”评选,举办国际性美食节会,塑造“大宋皇城,美食之都”品牌;推动豫菜申报国家级非遗,开展申报“世界美食之都”。

   

  4.推动文旅与康养融合。整合中医药康养资源,做强中医药文化养生园、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康养旅游基地。加快实施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和自贸区健康乐谷项目,培育康养、药膳、生态、运动等养生业态,发展医疗旅游产业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医疗旅游示范区。

   

  5.推动文旅与体育融合。探索低空飞行旅游,开发飞行体验旅游产品;在西湖、龙亭湖和黄河特定河段等水域开展水上游览项目;依托黄河生态廊道、环城墙游憩带,开展房车露营地、自行车骑行、健步走等活动。推动足球振兴,办好“蹴鞠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足球赛事。推动传统体育竞技、游艺、武术、舞蹈等项目进景区、进场馆展演。支持举办《天涯明月刀》等宋文化主题网游电竞比赛、宣传活动。

   

  6.推动文旅与工业融合。支持以开封工业为主题开展艺术创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主题类博物馆、酒店、餐厅、文创园区等开发,保留开封“工业记忆”。支持开发现代工业旅游产品,支持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二、点亮“大宋不夜城”夜经济

  7.塑造开封夜间旅游品牌。打造涵盖夜游清园为代表的景区夜游,大宋御河为代表的夜间船游,《大宋·东京梦华》为代表的夜间演艺,城墙、水系、中轴线三条文化带为代表的休闲夜游,鼓楼、星光天地等为代表的夜市商圈,半亩园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和24小时书店等多种业态的“大宋不夜城”夜游品牌。编制《大宋不夜城文旅消费指南》。

   

  8.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培育鼓楼—书店街、双龙巷—珠玑巷、御街—龙亭、清明上河园—七盛角、星光天地—小宋城、西湖—万达—五馆等6个片区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到2025年,形成1—2个国家级夜间大型文旅消费集聚区,2—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9.推出一批夜间公共场馆。构筑开封公共文化演出主阵地,依托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戏曲、杂技、歌舞演出剧场和中国传统音乐戏曲展示传习所。支持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夜间有序开放。

   

  10.做精一批夜间演艺。支持景区做大做精文旅演艺精品;鼓励开发小剧场演出,打造一批适合主力消费群体的网红剧目;鼓励曲艺进景区、进街区、进场馆,丰富吸引载体;鼓励街头艺术表演,形成多层次演艺产品体系,带动夜游经济发展。

   

  11.新建一批主题酒店和精品民宿。宋都古城以特色民宿与主题酒店为主,汴西新城以度假酒店为主,建设一批精品化、主题化、智能化酒店和民宿,构建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和精品民宿互补互促的住宿产品体系。

   

  12.做强一批旅游观光夜市。做好夜间市场片区规划,开发一批餐饮型、购物型、娱乐型主题夜市,提升现有夜间市场品质。用好鼓楼夜市等老牌餐饮夜市的金字招牌,培育一批新的餐饮综合体,打造一批“深夜食堂”,形成一批海内外知名的观光夜市。

   

  13.策划一批夜间文旅消费主题活动。支持景区、商圈、夜市和城市公园等推出音乐节、美食节、露天电影节、宋服艺术节、灯光艺术节等夜间主题消费活动。 

   

  三、推行文旅消费惠民措施

  14.开展消费优惠活动。鼓励景区、乡村旅游点、演出机构在消费淡季和工作日进行降价促销,落实国有收费A级景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等特殊群体门票减免政策。结合中国旅游日、中国非遗日等组织举办文旅消费体验活动。举办“文旅消费月”活动。整合资源,探索推出24/48小时“开封文旅消费一卡通”产品。

   

  15.完善金融支付服务。鼓励依法发行文旅消费联名银行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鼓励依法拓展文旅消费信贷业务。

   

  16.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休假、错峰休假。

   

  四、优化文旅消费环境

  17.着力提升设施标准化水平。巩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县区和文旅企业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提升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及相关涉旅单位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持续完善老少妇幼残等标准化服务设施,配套餐饮、休憩、零售等功能设施。

   

  18.着力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快5G基站建设,拓展文旅消费场所5G网络覆盖。到2022年,全市文旅消费场所互联网售票、刷脸支付、二维码验票和4G/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全市A级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

   

  19.着力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推动更多商店纳入河南省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商店名单。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完善多语种城市公共标识,积极申请设立社会外币结售兑换服务点,提高境外游客消费便利化。

   

  五、开展文旅消费试点示范

  20.积极争创试点城市。成立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领导小组,统筹创建工作。将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区)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例会研究,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到2022年,建设1—2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21.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信息载体和发布渠道,支持建设市级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文旅消费场所、服务活动等综合信息。加强规范引导,确保信息真实权威,方便获取。

   

  六、加强文旅消费保障

  22.建好监测体系。借助现代技术开展文旅消费数据统计,建立文旅消费大数据监测体系,加强景区、商圈、集聚区等重点单元的消费数据监测。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数据共享,开展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

   

  23.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挖掘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持续开展系列深度宣传报道。加强我市文旅消费品牌宣介塑造,鼓励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进行宣传。开展“云直播”“网红直播”等自媒体文旅宣传作品评选,并给予奖励。

 

  附件:《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责任分工台账

   附件

《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责任分工台账

序号

任务目标

牵头单位

责任单位

备注

一、聚焦产业融合强供给

1

推动文旅与科技融合。编制开封市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区顶层规划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创建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谋划建设中国黄河文化大数据中心、宋文化活化再现工程等项目,办好中国(开封)国际动漫节,成立黄河动漫产业联盟,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引导文化场馆和旅游景区运用5GVR等数字技术,开发参与式、体验式、沉浸式文旅融合消费项目。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文化园区、各县区

 

2

推动文旅与教育融合。以黄河文化、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为重点,研发一批可推、可学、可鉴的精品研学课程,引入一批有实力、有经验、有活力的专业研学旅行机构,培养一批志在研学、专业过硬、结构合理的研学师资队伍,评定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有资质、有线路、有品牌的龙头旅行社,建设标准规范、功能齐全的研学营地,努力打造河南研学旅行新高地。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教体局、各县区

 

3

推动文旅与餐饮融合。提升菜品、服务和就餐环境,推动传统餐饮老字号做大做强;融合开封本地文化、民俗表演,推出一批文化主题餐厅;支持本地餐饮企业连锁化、集团化运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室内特色餐饮综合体;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开展年度“十佳文化特色餐饮企业”“十大特色旅游小吃”评选,举办国际性美食节会,塑造“大宋皇城,美食之都”品牌;推动豫菜申报国家级非遗,开展申报“世界美食之都”。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

 

4

推动文旅与康养融合。整合中医药康养资源,做强中医药文化养生园、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等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康养旅游基地。加快实施市中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和自贸区健康乐谷项目,培育康养、药膳、生态、运动等养生业态,发展医疗旅游产业链,打造中部地区国际医疗旅游示范区。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医保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商务局、市教体局、自贸区管委会、各县区

 

5

推动文旅与体育融合。探索低空飞行旅游,开发飞行体验旅游产品;在西湖、龙亭湖和黄河特定河段等水域开展水上游览项目;依托黄河生态廊道、环城墙游憩带,开展房车露营地、自行车骑行、健步走等活动。推动足球振兴,办好“蹴鞠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足球赛事。推动传统体育竞技、游艺、武术、舞蹈等项目进景区、进场馆展演。支持举办《天涯明月刀》等宋文化主题网游电竞比赛、宣传活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教体局、市资源规划局、各县区

 

6

推动文旅与工业融合。支持以开封工业为主题开展艺术创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工业主题类博物馆、酒店、餐厅、文创园区等开发,保留开封“工业记忆”。支持开发现代工业旅游产品,支持创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各县区

 

二、点亮“大宋不夜城”夜经济

7

塑造开封夜间旅游品牌。打造涵盖夜游清园为代表的景区夜游,大宋御河为代表的夜间船游,《大宋·东京梦华》为代表的夜间演艺,城墙、水系、中轴线三条文化带为代表的休闲夜游,鼓楼、星光天地等为代表的夜市商圈,半亩园为代表的精品民宿和24小时书店等多种业态的“大宋不夜城”夜游品牌。编制《大宋不夜城文旅消费指南》。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市城管局、各县区

 

8

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重点培育鼓楼—书店街、双龙巷—珠玑巷、御街—龙亭、清明上河园—七盛角、星光天地—小宋城、西湖—万达—五馆等6个片区创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到2025年,形成12个国家级夜间大型文旅消费集聚区,2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每个县区至少打造1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

 

9

推出一批夜间公共场馆。构筑开封公共文化演出主阵地,依托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戏曲、杂技、歌舞演出剧场和中国传统音乐戏曲展示传习所。支持博物馆、图书馆、规划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夜间有序开放。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事管局、各县区

 

10

做精一批夜间演艺。支持景区做大做精文旅演艺精品;鼓励开发小剧场演出,打造一批适合主力消费群体的网红剧目;鼓励曲艺进景区、进街区、进场馆,丰富吸引载体;鼓励街头艺术表演,形成多层次演艺产品体系,带动夜游经济发展。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市资源规划局、各县区

 

11

新建一批主题酒店和精品民宿。宋都古城以特色民宿与主题酒店为主,汴西新城以度假酒店为主,建设一批精品化、主题化、智能化酒店和民宿,构建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经济型酒店和精品民宿互补互促的住宿产品体系。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公安局、市资源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应急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消防支队、各县区

 

12

做强一批旅游观光夜市。做好夜间市场片区规划,开发一批餐饮型、购物型、娱乐型主题夜市,提升现有夜间市场品质。用好鼓楼夜市等老牌餐饮夜市的金字招牌,培育一批新的餐饮综合体,打造一批“深夜食堂”,形成一批海内外知名的观光夜市。

市市场监管局

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

 

13

策划一批夜间文旅消费主题活动。支持景区、商圈、夜市和城市公园等推出音乐节、美食节、露天电影节、宋服艺术节、灯光艺术节等夜间主题消费活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

 

三、推行文旅消费惠民措施

14

开展消费优惠活动。鼓励景区、乡村旅游点、演出机构在消费淡季和工作日进行降价促销,落实国有收费A级景区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现役军人等特殊群体门票减免政策。结合中国旅游日、中国非遗日等组织举办文旅消费体验活动。举办“文旅消费月”活动。整合资源,探索推出24/48小时“开封文旅消费一卡通”产品。

市发展改革委

市文广旅局、市交通局、市金融工作局、人行开封中心支行、文化园区、各县区

 

15

完善金融支付服务。鼓励依法发行文旅消费联名银行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鼓励依法拓展文旅消费信贷业务。

人行开封中心支行

开封银保监分局、

各县区

 

 

16

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休假、错峰休假。

市人社局

各相关单位、各县区

 

四、优化文旅消费环境

17

着力提升设施标准化水平。巩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推动县区和文旅企业开展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提升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及相关涉旅单位标准化建设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持续完善老少妇幼残等标准化服务设施,配套餐饮、休憩、零售等功能设施。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

 

18

着力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加快5G基站建设,拓展文旅消费场所5G网络覆盖。到2022年,全市文旅消费场所互联网售票、刷脸支付、二维码验票和4G/5G网络覆盖率超过90%,全市A级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国铁塔开封分公司、各县区

 

19

着力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推动更多商店纳入河南省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商店名单。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完善多语种城市公共标识,积极申请设立社会外币结售兑换服务点,提高境外游客消费便利化。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税务局、市委外事办、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各县区

 

五、开展文旅消费试点示范

20

积极争创试点城市。成立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领导小组,统筹创建工作。将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区)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古城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例会研究,协调推进工作落实。到2022年,建设12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县(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市委古城保护旅游发展办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各县区

 

21

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创新信息载体和发布渠道,支持建设市级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文旅消费场所、服务活动等综合信息。加强规范引导,确保信息真实权威,方便获取。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各县区

 

六、加强文旅消费保障

22

建好监测体系。借助现代技术开展文旅消费数据统计,建立文旅消费大数据监测体系,加强景区、商圈、集聚区等重点单元的消费数据监测。加强资源整合,推动数据共享,开展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

市统计局

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各县区

 

23

营造良好氛围。积极挖掘激发文旅消费潜力工作中的先进典型,持续开展系列深度宣传报道。加强我市文旅消费品牌宣介塑造,鼓励利用新媒体、自媒体进行宣传。开展“云直播”“网红直播”等自媒体文旅宣传作品评选,并给予奖励。

市委宣传部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各县区

 

 

 

 

 

   

  开封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旅资源发〔2018〕9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豫政办〔2020〕18号)的部署和要求,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切实发挥乡村旅游在促进消费升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富民强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农为本、多元发展,丰富内涵、品质发展,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三产融合、补齐短板”的原则,以创建乡村旅游A级景区,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县(区)、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为抓手,从市场需求出发,落实县区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强化规划引领,丰富产品供给,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建设完善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推动乡村旅游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

 

  二、重点任务

  (一)科学编制规划。各县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原则,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国土空间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打造特色突出、服务规范、功能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二)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一是依托市区文化旅游优势发展近郊观光休闲游。利用乡村振兴“1+6”示范带农业生态资源,打造鼓楼区余店乡村旅游度假区、祥符区西姜寨等休闲观光、创意农业园区,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利用城市周边迁村并居腾空的闲置村落和农民住宅,开发文化特色浓郁的乡村民宿。到2025年,创建30家星级民宿。二是依托运河水系及名人文化打造古镇文化体验游。重点打造朱仙古镇、凤凰之城陈留镇、中原重镇洧川镇、郦氏故里高阳镇、文姬故里圉镇镇、桃园春色张市镇、乐器之乡堌阳镇等古镇游。三是依托黄河旅游精品带打造生态康养游。发掘黄河大堤沿线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等资源,按照主客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推动建设徒步露营地、绿道、汽车营地等设施,发展生态康养、森林度假、运动健身等业态,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四是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利用兰考县“兰考蜜瓜”、杞县“大蒜”、祥符区“花生”、通许县“菊花”、尉氏县“优质小麦”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开展特色农作物集中连片种植,塑造大地艺术景观,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田园综合体。五是依托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和水东革命根据地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三)培育乡村旅游知名品牌。巩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等创建成果。完善西姜寨村、陈留镇西街村、门楼任乡沙沃村等9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朱仙镇、陈留镇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的产品内容。提升中国菊园、众旺园林营地公园等省级休闲观光园区软硬件服务水平。支持鼓楼区余店乡村旅游度假区、西姜寨爱思嘉农业嘉年华、通许县岳家湖千菊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大省级生态旅游示范乡(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等创建工作力度,到2025年打造10个生态旅游示范乡(镇)、3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四)发展乡村研学旅行。发掘中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非遗资源,开发非遗展示体验项目,发展乡村研学旅行。依托鼓楼区余店乡村旅游度假区、西姜寨爱思嘉农业嘉年华、陈留镇等,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打造红色研学示范基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研学营地建设。

 

  (五)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加强乡村旅游交通道路建设。加快建设乡村旅游交通干道、通达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和具备条件的开通公交线路。到2025年,争取通往各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打通全市涉及乡村旅游特色村、生态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A级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旅游村、镇、景区水、电、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涉及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具备开发乡村旅游条件的村镇倾斜,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建设乡村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在通往乡村旅游景区公路沿线建设特色服务驿站。指导乡村旅游村、镇、景区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营造文化氛围;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要求,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厕所革命”。加快兴建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六)加强乡村原始风貌保护及环境整治。保持乡村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民俗文化、古镇古建等乡村原始风貌,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开展乡村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湖面、河道、溪流等水域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

 

  (七)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化和市场监管。完善和规范乡村旅游A级景区、村情介绍、安全警示等标识系统,做到布局合理、图形规范、清新时尚、维护良好。制定完善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建立民宿旅游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解决民宿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民宿、农家乐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强化乡村旅游市场监管,完善乡村旅游行业信用体系,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推动乡风文明教育,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文明素质。

 

  (八)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在市县两级层面,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投入。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开展乡村旅游线上推广,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资金支持。市县两级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县(区)政府负责统筹本级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乡村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宣传等工作的奖补。支持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生态、旅游等各种涉农资金,依法合规推进资本平台与品牌企业合作,加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建民营等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二)加强用地保障。各县区要按照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用途单一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站(点)、集散中心、休闲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对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政策,鼓励采用离地高架方式建设旅游固定设施,该类设施建设用地可不办理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支持以出租、合作方式盘活集体、个人闲置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对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中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用地,要按照建设用地管理,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征收审批手续。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把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纳入各部门培训计划,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雨露计划等培训中提高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比例。鼓励高校和旅游研究机构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乡村旅游工作作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工作进行推进,成立开封市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推进会,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县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二)强化考核,落实责任

  市政府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年底对各县区乡村旅游工作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排名。各县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区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内容,明确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配合,高质量完成乡村旅游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及时总结,推进工作

  建立用好联络员制度,强化工作推进信息通报。各县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直相关责任单位要明确一名主管领导和联络员,每季度末向乡村旅游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情况。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评估,总结推广经验做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

    1.开封市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2.开封市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任务分解表

    

  附件1

   

  开封市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  长:秦保强  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

  副组长:王  玲  副市长

  黄玉国  副市长

  成  员:刘  凯  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  琳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魏培仕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

  薛志勇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赵文峰  市科技局局长

  刁百闯  市公安局副局长

  薛  冬  市民政局局长

  孙国才  市财政局局长

  李尕果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刘  磊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主持工作)

  陈  泗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

  王书明  市林业局局长

  刘建宏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

  刘  宜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孔  羽  市城管局局长

  牛彦斌  市交通运输局局长

  陈  新  市水利局局长

  成忠民  市商务局局长

  姚春贵  市市场监管局局长

  张  磊  市金融工作局局长

  翟宝群  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局长

  蔡志杰  市消防救援支队支队长

  殷民强  开封黄河河务局局长

  王  华  人行开封中心支行行长

  秦志锋  开封银保监分局局长

  李明俊  兰考县人民政府县长

  王红涛  杞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云涛  通许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  锋  尉氏县人民政府县长

  肖文兴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管委会主任

  王彦涛  祥符区人民政府区长

  戴继田  鼓楼区人民政府区长

  李  涛  龙亭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  荧  顺河回族区人民政府区长

  陶毓敏  禹王台区人民政府区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附件2

开封市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任务分解表

序号

任务事项

任务内容

责任单位

备注

1

科学编制规划

各县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原则,围绕当地特色主导产业和历史文化资源,精心策划,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各县区、市资源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

 

2

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

1.依托市区文化旅游优势发展近郊观光休闲游。

2.依托运河水系及名人文化打造古镇文化体验游。

3.依托黄河旅游精品带打造生态康养游。

4.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

5.依托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和水东革命根据地打造红色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体局、市民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河务局

 

3

培育乡村旅游知名品牌

完善西姜寨村、陈留镇西街村等9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的旅游服务设施。丰富朱仙镇、陈留镇等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的产品内容。提升中国菊园、众旺园林营地公园等省级休闲观光园区软硬件服务水平。支持鼓楼区余店乡村旅游度假区、西姜寨爱思嘉农业嘉年华、通许县岳家湖千菊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加大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等创建力度,到2025年打造10个生态旅游示范镇、3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各县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4

发展乡村研学旅行

发掘中原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非遗资源,开发非遗展示体验项目,发展乡村研学旅行。依托余店、西姜寨、陈留镇等,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打造红色研学示范基地。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研学营地建设。

各县区、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教体局

 

5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乡村旅游交通干道、通达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和具备条件的开通公交线路。到2025年,争取通往各乡村旅游景区的道路达到三级公路标准,打通全市涉及乡村旅游特色村、生态旅游示范镇、乡村旅游A级景区的“最后一公里”。加强乡村旅游村、镇、景区水、电、垃圾污水处理、信息网络、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将涉及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具备开发乡村旅游条件的村镇倾斜,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配套设施;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建设乡村旅游咨询服务网络。在通往乡村旅游景区公路沿线建设特色服务驿站。指导乡村旅游村、镇、景区房屋外观改造和标牌、标识规范设置,营造文化氛围;按照“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要求,继续推进乡村旅游“厕所革命”。加快兴建乡村旅游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各县区、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河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

 

6

加强乡村原始风貌保护及环境整治

保持乡村建筑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保护农业生产过程、农家生活、民俗文化、古镇古建等乡村原始风貌,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和城市化翻版、简单化复制。开展乡村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提升改造工作。实施乡村湖面、河道、溪流等水域环境整治,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

各县区、市资源规划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林业局

 

7

加强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化和市场监管

完善和规范乡村旅游A级景区、村情介绍、安全警示等标识系统,做到布局合理、图形规范、清新时尚、维护良好。制定完善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建立民宿旅游发展统筹协调机制,解决民宿旅游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升民宿、农家乐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强化乡村旅游市场监管,完善乡村旅游行业信用体系,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推动乡风文明教育,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文明素质。

各县区、市文明办、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民政局

 

8

加大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将乡村旅游纳入全市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在市县两级层面,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投入。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开展乡村旅游线上推广,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扩大乡村旅游客源市场。

各县区、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政务服务大数据局

 

9

加强资金支持

市县两级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县(区)政府负责统筹本级资金,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乡村旅游规划、项目建设、宣传等工作的奖补。支持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生态、旅游等各种涉农资金,依法合规推进资本平台与品牌企业合作,加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公建民营等模式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

各县区、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金融局、人行开封支行、市银监局

 

10

加强用地保障

各县区要按照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用途单一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站(点)、集散中心、休闲驿站、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划拨建设用地。对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实行点状供地政策,鼓励采用离地高架方式建设旅游固定设施,该类设施建设用地可不办理转用和土地征收手续。支持以出租、合作方式盘活集体、个人闲置房屋、宅基地等资源。对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中建设永久性餐饮、住宿、会议、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用地,要按照建设用地管理,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征收审批手续。

各县区、市资源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河务局

 

1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把乡村旅游人才培育纳入各部门培训计划,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雨露计划等培训中提高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比例。鼓励高校和旅游研究机构开展乡村旅游人才培训。鼓励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改善乡村旅游人才结构。

各县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相关图解: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开封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和《开封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的通知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