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19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的建议和答复
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19号
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的建议
(319号 领衔代表:郭歌舞 2024年2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乡村产业体系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整体谋划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加快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格局。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首先要解决农村生产力的问题,而发展乡村产业成为激活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开封市作为农业大市,耕地面积556.18万亩,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稳定在300万吨以上,创建了兰考县、杞县、祥符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按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思路,推动产供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市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品牌影响力的提升。开封菊花、开封西瓜、祥符区花生、杞县大蒜、通许小麦及尉氏大桃等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驰名全国。这主要得益于“三链同构”助推“三产融合”,以粮食产业连接乡村和城市,产业链的延伸伴随价值链的提升,覆盖一二三产业,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祥符区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近年来,我们持续扩大“祥符花生”品牌效应,省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国家级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稳步推进,大力培育农业产业链标杆企业,重点推进禾丰肉鸡、龙大植物油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家,“三品一标”、绿色食品达29个。
但是,目前就全市乡村产业发展而言,还面临许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是乡村产业在类型、规模等方面不全面不平衡。一些地方的产业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以红薯、花生产业为例,目前布局尚不协调。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链条不够完整,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三产市场带动不活跃,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层次低,乡村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户和企业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二是市场主体培育难。经营主体少、带动能力弱,是影响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由于发展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大、培育周期长、经营风险大、经济效益慢,许多企业和农户不愿意从事农业产业发展。其次,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品牌不够响亮,占领市场不足,大多数企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产业集群的效应没有凸显,农业产业园数量较少,示范引导产业发展的能力不足。再次,涉农企业经营产品单一,抗风险能力弱,近年来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传导,多数企业生产经营受到很大影响,市场空间受到挤压。三是农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大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缺乏现代化的装备和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人才,严重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近年来,开封市花生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如花生加工技术水平偏低、农民收益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等,品种选育和提升短板明显,缺乏科研体系的支撑。
具体建议为:一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建议出台一系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坚持三链同构,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产品加工主体培育,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加工知名品牌,推进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方面多元发展,打通农业生产全过程,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用农产品加工搭建生产与销售的“桥梁”。在花生、红薯、大蒜等种植核心区的乡镇、村,建设一批仓储保鲜、烘干、分级、包装等农产品加工处理中心和连片车间,将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聚集整合在开发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持续扩大品牌效益。建议进一步精准谋划特色产业品牌建设,强化品牌整合、产销对接、宣传推介,不断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擦亮“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金字招牌,在产业项目谋划、品牌打造、销售推介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市场价值优的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三是夯实产业振兴载体平台。建议统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现代农业技术装备集成、农民创新创业的载体。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涉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向县、乡、村延伸,推动农村集体组织与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支持引导经营主体、返乡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开封市农业农村局
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19号建议的答复
郭歌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始终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科学合理优化乡村产业布局,准确把握乡村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乡村产业链条,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一、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们牵头起草了《开封市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开封市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开封市加快通许县酸辣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封市绿色食品集群培育实施方案》等文件,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龙头企业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育等行动计划。聚焦面、肉、油、乳、果蔬等特色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以龙头企业培育为着力点,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强龙头,壮大龙头带产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针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提出扶持政策,利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向特色产业领域流入,延链补链强链,促进乡村产业全面发展,力争打造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的特色产业生态,推动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二、做大做强县域主导产业
目前,我市依托小麦、花生、大蒜、红薯、果蔬、猪、牛、羊、禽类、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充分利用产业强镇、乡村产业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平台载体,建立特色农产品的标准生产体系,质量更有保障、更加安全,县域优势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比如,祥符区大力发展花生产业。因其独特的种植环境,具有网纹纤细、果白皮薄、出油率高的特点,目前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是全国花生生产重点(县)区。近年来,祥符区依据自身花生资源优势,以高油酸花生推广繁育为契机,充分挖掘花生产业链条上的价值空间,加快推进花生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推动花生优势特色产业向高端化、集群化发展。在生产技术创新方面。重点探索花生种子品种培育、花生种植技术科技创新、花生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与省、市农科院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形成35万亩全国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依托开封黄龙产业园的加工企业集聚优势,积极培育龙大植物油、千裕食品、长生果农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对祥符区优质花生原料进行绿色食品深加工,以绿色食品加工业反哺农业,进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花生加工企业与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走出一条花生产业发展新路子。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在“开封县花生”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基础上,讲好祥符区“花生故事”,构建祥符区花生产品品牌体系,培育出一批企业品牌、花生产品品牌,强化地域化品牌运营,提升“龙大”花生油、“一见钟情”花生奶、大士牌花生油、嘴辣辣食品、西姜寨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等品牌效应。同时,依托传统农业植入文旅元素,将花生形象、花生科普等植入多种形式的农旅活动中。积极开展专题展示展销活动,擦亮“祥符区花生”金字招牌。
再比如,通许县着力推进建设“中国酸辣粉之都”。通许县依托本县的种植优势(红薯、马铃薯的主产区)、加工优势(酸辣粉产能约占全国的60%以上,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最大的酸辣粉生产加工基地)、技术优势(通许丽星公司研发出了纯粉涂布工艺设备,实现了“零明矾、零添加、零污染”)、政策优势(省级关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通许县酸辣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重点支持;县政府编制《“中国酸辣粉之都”三年发展规划(2023—2025年)》),谋划建设总面积2730亩的酸辣粉产业园。2023年,通许县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酸辣粉行业大会,邀请了国内酸辣粉产业专家、企业、研发机构、产业友好县参加大会。中食协与通许县共建的“中国酸辣粉产业集群”入选2023年“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目前,通许酸辣粉产值达到30亿元,随着“中国酸辣粉之都”的持续出圈,市场需求呈现上涨趋势。计划到2025年,建成酸辣粉全产业链体系,实现产值超100亿元;培育酸辣粉上市企业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50家。实现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上下游企业分行业分区块集聚发展,全面做大做强全国最大酸辣粉生产基地。
再比如,杞县着力推进建设“中国大蒜之乡”。杞县因大蒜种植面积大、品质好,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杞县大蒜”已经形成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产量90多万吨,年交易量达200万吨,交易金额110亿元。杞县拥有河南省最大的大蒜电子交易基地,年网络销售大蒜14.5万吨,交易额超9亿元。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杞县大蒜冷藏业年贮藏能力超100万吨,深加工能力达40多万吨,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腌制蒜等系列产品远销韩国、美国、中东、欧盟、东南亚、南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5.15亿美元。杞县已成功举办了12届“中国·杞县大蒜节”。2023年,为进一步提高“杞县大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成功举行了“2023中国杞县大蒜北京推介会”活动;杞县大蒜还亮相第40届意大利国际果蔬展,与意大利、西班牙、印尼、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国家进口商进行洽谈,达成合作意向农产品10000余吨。借助大蒜产业的发展,杞县培育了一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苏木乡)和一个超亿元村(葛岗镇孟寨村)。
再比如,尉氏县大力发展小麦产业。尉氏县建设了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是全国第一批小麦商品粮基地县。2020年尉氏小麦成为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期间,在尉氏张市镇作出了粮食生产“四个在”(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重要指示。近年来,尉氏全县上下牢记嘱托,积极发挥小麦生产优势,打通了一条具有尉氏特色的绿色循环优质小麦全产业链。划定粮食功能保护区92万亩,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0万亩,基本实现粮田全覆盖,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尉氏数据)。全县17.9万亩50亩以上规模化流转主体中,粮食生产占比近70%,千亩以上流转主体中粮食生产达到15家,依托金丰公社、中化MAP等发展小麦全程和半托管近3万亩,以富民农机、红耀种植等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达60余家,耕、种、管、收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实现了以小农户生产为主要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迅速转变。依托豫粮集团、永达国库等重点收储企业搭建了14个托市收储库点,年收储小麦30万吨以上。2022年,成功申报“国家制种大县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全县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达到17万亩。
再比如,兰考县大力发展“新三宝”产业。目前,兰考县基于“新三宝”(红薯、蜜瓜、花生)的特色种植优势,建成国家蜜瓜产业强镇1个(兰考县葡萄架乡)、县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乡村产业基地348个,成功创建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兰考县政府围绕蜜瓜产业,着力发展推广,全产业链进行打造,并立足实际,探索了“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群众干中间”的产业增收带动模式,由龙头企业负责蜜瓜产业的新品种研发、培育、引进、示范、推广、销售、塑料大棚的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先后引进了北京新发地沃森百旺公司等公司育种供种,积极与华润万家超市、浙江嘉兴市场对接拓宽市场,依托五农好、润野食品等本土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生产蜜瓜醋、蜜瓜罐头和蜜瓜干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值。由农民群众负责提供土地和蜜瓜种植。种植过程还邀请省农科院园艺所10余位专家组成园艺科技服务团队,指导该县特色瓜果产业。2017年,“兰考蜜瓜”通过农业部专家评审,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截止今日,兰考县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发展壮大蜜瓜产业,全县蜜瓜种植规模不断增加,现已达3万多亩。兰考蜜瓜,不仅是单纯的农贸产品,更是带农富农的重要抓手。特别是今年9月份,一年一度的农民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花落开封兰考,必将为我市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
三、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一是为加强农业品牌数据收集,宣传我市知名农业品牌。在上级统一布置下,组织各县区积极开展农业品牌目录信息填报工作,将《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目录》收录的开封市品牌信息进行填报国家平台,推进我市农业品牌数字化管理。二是组织我市优质农产品参加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中国农产品投资贸易洽谈会、豫农优品天下行暨上海展销活动、内蒙古国际农业博览会、第二届“一带一路”(河南)农业国际博览会、中国农产品国际交易会、中国中部农产品博览会,严把参展企业和参展产品质量关,提升产品知名度。组织杞县大蒜等参加意大利国际果蔬展,有力地推进我市农产品品牌走向世界。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发展。推进成立开封市农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办理开《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品牌强农塑造我市特色农业品牌议案》为契机,整合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工信局、文广旅、市场监管相关激励政策,出台开封市农业品牌发展规划,市人大、市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农业品牌发展,促进我市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发展。四是农业品牌创建全省领先。全市共有绿色食品32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共计36个,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在全省农业品牌建设排名中,开封市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成功举办了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封主会场活动,正在筹备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封市兰考县主会场活动。
四、推进产业项目建设
(一)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发展
1.花生是开封市的传统优势农产品之一,也是重要经济作物。我市依托集群共建项目,围绕“做精做特一产、做大做强二产、做优做活三产”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格局,实现了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做精做特一产”,通过不断加强高标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示范与推广花生新品种及鲜食花生清选、分级、去尾、花生产后干燥减损技术等初加工技术,年产量超过了50万吨,实现了绿色兴农。“做大做强二产”,改进研发花生蛋白类、油炸类、烘焙类等精深加工技术,延积极发展花生加工业,同时,还积极助力企业申报、制定产品标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质量兴农。“做优做活三产”,依托集群项目,建立了集花生种植、种子初加工、精深加工等一体的综合性展示示范基地、搭建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围绕“开封县花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协助企业强化“汴花昇”“豫老汉”“大士”等品牌培育和高油酸花生“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品牌竞争力,实现了品牌强农。目前,开封市的花生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2.奶业是开封市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全市常年种植粮食作物750万亩以上,秸秆年产量达400多万吨,积极推进黄河滩区十万亩优质饲草产业带建设,为奶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饲草料保障。开封市的奶牛品种优良,饲养技术先进,奶质鲜美。稳步推进花花牛、蒙牛等5个万头奶牛场项目,争创全国奶牛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首都奶源基地和奶业全产业链百亿产业集群。2023年,开封市牛奶产量达到35.4万吨,生鲜乳全省第一。开封市兰考县入选奶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实施主体包括北京首农等企业,项目涉及装备、加工、种养等内容,计划总投资3380万元。目前,开封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牛奶加工为主的产业链条,涉及乳制品、饮料等多个领域。未来,开封市的奶业产业将成为我市农业经济的新亮点。
(二)农业产业强镇产业优势明显
开封市围绕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发乡土资源和农业多种功能,挖掘我市地域特点和乡村多元价值 ,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同时不断强化利益联结。发掘不同农业主导产业资源特色,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延长产业链条,健全完善联农带农益农机制,让农民更多更好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目前,我市4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收入达16.6亿元,主导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万元。其中仇楼镇、葡萄架乡已完成建设,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张市镇、沙沃乡农业产业强镇项目正在建设中。2024年,我们推荐祥符区曲兴镇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目前已成功创建。
(三)持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我市立足县区资源禀赋,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现已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兰考县“湖羊—蜜瓜”“奶牛”、杞县“大蒜”、通许县“脱毒红薯”、祥符区“花生”),批准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9个(兰考县“奶牛”“优质花生”“红薯”、杞县“辣椒”“小麦”“花生”、通许县“脱毒红薯”“菊花”“设施蔬菜”“小麦”“玫瑰”、尉氏县“食用菌”“小麦”“优质花生”“生猪”、祥符区“花生”“优质果蔬”“优质稻米”“甘薯”),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开展常态调研,做好企业纾困。今年深入县区、乡镇、企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实地调研5次,赴省厅做好业务协调对接1次,解决了企业发展规划、产业衔接、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等一系列问题,为企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杞县申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尉氏县申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杞县和祥符区做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扩大投入力度,做好平台搭建。认真落实省级及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奖补资金,自创建以来共发放省级创建补助资金8850万元、市级创建奖补资金3200万元。积极争取省部级重要会议,3月17日,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2023年度畜牧健康养殖现场会”在开封召开,为全市80多家畜牧养殖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了行业性指导。
联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电话:23666579
相关文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