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开封:垃圾分类分出绿色生活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有了垃圾分类桶,真是方便多了。”7月28日,新闻佳苑小区一位把餐厨垃圾投放进垃圾分类亭的居民说。

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宝、利国利民。一直以来,开封从源头减量、分类管理、终端回收、宣传带动等方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让关键小事成便民好事。 

据了解,目前,龙亭区、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升级改造垃圾分类亭450座,鼓楼区更新分类垃圾桶8300个,全市累计升级改造垃圾分类收集点1055个、中转站22座,全面开展垃圾分类体验日、垃圾分类进校园等活动,累计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网点265个、分拣中心4处、可回收物智能暂存箱200余台,回收利用率为35.62%。 

站在新起点,我市垃圾分类工作向更深度迈进。 

协同发力。我市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垃圾分类”工作要求,全面理顺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协调机制,由城管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纵深化开展。 

重视基层。定期召开全市推进会议,调度工作落实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每季度各区召集街道、街道召集社区召开生活垃圾工作部署会。市委组织部牵头做好四级党组织联动,各基层党组织要定期研究垃圾分类工作,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社区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入“五星”支部创建重要内容。社区要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拓宽垃圾分类宣传渠道,引导居民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要求。 

源头减量。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等职能部门每季度要开展考核检查,形成通报(或工作总结),包括但不限于出动检查人员数量、检查次数、检查对象数量、现场检查照片、存在问题、工作要求等,画好垃圾分类同心圆。 

完善设施。各县区持续推进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升级改造工作,力争今年年底升级改造垃圾分类亭510座,配备遮雨棚、洗手装置、除臭装置等便民设施,升级改造率在50%以上。推动社区、小区因地制宜设置大件垃圾临时堆放场所。 

健全体系。各县区对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车辆进行全面排查,争取国家设备更新项目,完善分类收运车辆,确保车辆标识清晰、颜色规范,并进一步规范收运操作流程,科学合理规划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路线和时间。 

两网融合。市商务局、供销社及各县区进一步完善社区回收网点,搭建可回收物回收平台,完善可回收物收运量台账,推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两网融合,确保回收利用率在35%以上。制定和完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相关制度政策,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末端监管。各级城管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末端处置设施监管模式,健全并落实设施例行、专项等检查制度,定期形成监管报告,确保全市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规范、安全、稳定运行。加大餐厨废弃物处置力度,今年年底前实现日处置量达到70吨。进一步增强相关人员安全意识,提高相关单位风险防范管理水平。 

加强宣传。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形式,结合国家重要节日、重要主题、重要节点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安排,通过线上宣传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各成员单位广泛开展以宣传源头减量和生活垃圾分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度。 

志愿服务。市委社工部、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将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或公益活动,调动工商企业、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今年年底前全市垃圾分类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1万人,志愿服务队伍达到50支。民政、住建、商务、卫生、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及社会力量,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行业内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培训或业务指导,不断提升行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水平。 

“垃圾分类是民生工程,更是发展工程。”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场绿色变革中,开封正以钉钉子精神,奋力书写中原大地上的生态答卷。(记者  刘延超)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