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开封市以党建为引领,创新“1+3+N”工作法(明确党建引领“1”个主题,做优做精指导员、服务员、宣传员“3”重服务保障,抓实抓好“N”项产业发展举措),积极推进“共富工坊”建设,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党组织和妇联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共富工坊”把产业建在村、把岗位送到家、让村民共富裕,“小工坊”撬动“大共富”,已经成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增效的创新举措,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无限活力。目前,全市已建成“共富工坊”439个,带动就业4.9万余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1200余万元。
盛夏时节,走进通许县练城乡练城村一处空心院改造的“共富工坊”内,缝纫机嗒嗒作响。“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带娃,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娄玉红的声音里洋溢着幸福和满足。不远处,该村党支部书记娄运岗正在核对订单:“这批货物月底就得发走,咱们还得加把劲。”在他的带领下,练城村的“共富工坊”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还让村集体经济焕发新活力。
党建引领 筑牢共富根基
这是开封市439个“共富工坊”中的寻常一幕。今年以来,开封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妇联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工作方法,推动“共富工坊”建设在全市遍地开花。
“‘共富工坊’能建起来,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在尉氏县邢庄乡尹庄村的“妈妈岗”工坊里,妇女们正忙着手中的活。该村党支部书记明燕法介绍,村里通过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政策宣传、岗位推介和技能培训,多措并举助力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我市把“共富工坊”建设作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我市及时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妇联协同的工作专班,县(区)委书记、组织部部长带头深入乡村调研指导,定期召开调度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乡镇(街道)建立专班和联络小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和妇联主席直接参与,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产城融合示范区高位统筹,组建专班,统筹区直各部门力量,建立“周调度、月研判、季攻坚”全周期推进机制,并聚焦项目招引、土地指标、产业资金、资源禀赋等关键环节出台“一揽子”政策,为工坊建设开辟“绿色通道”形成“县(区)委统筹、乡镇推动、村级落实”的三级联动体系;顺河回族区则以实施党建联建共富行动为契机,组建“坚持党建引领‘1’个主题、‘5’大社企合作、‘N’条推进模式”的“1+5+N”共富共同体,依托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集生产、供销、信用于一体的“共富工坊”。
创新机制 激发工坊活力
“我们村的‘共富工坊’不仅有党组织,还成立了党小组,大家有事随时可以找党员随时找组织。”祥符区八里湾镇磨角楼村党支部书记闫国明说。祥符区将“共富工坊”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重点,建立“党建联建、村企结对”机制,在工坊内建立党组织或党小组,切实加强对工坊的政治引导、服务保障和运营监督,推动工坊健康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创新“乡(场)街道+企业+村党支部+农户”架构,引导企业与村(社区)结对子,连片开发利用闲置荒地、坑塘、宅基地,打造厂房式、车间式、居家式工坊。龙亭区构建区、乡、村“共富工坊”一体推进机制,龙亭区委组织部联合该区农业农村局、妇联等部门做好工作指导,定期召开推进会,解决土地流转、资金支持、手续审批等问题,为工坊建设提供便利服务。禹王台区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阵地、社区内闲置厂房、房屋,联结多方企业资源,建立“钩织工坊”,开发“妈妈岗”新型模式。村里的妇女们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在工坊里钩织手工艺品,实现了顾家、增收两不误。
多元产业 铺就致富新路
“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在通许县厉庄乡万寨村,村民王大姐正熟练地将一朵朵玫瑰花加工成精美的食品。通许县因地制宜,指导各乡镇结合本地优势特色资源,积极引进、创办手工业项目,将“共富工坊”作为本土产业链延链补链的重要环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鼓楼区发挥“近郊”区位优势,通过合作社领办,将闲置土地统一分割管理,以何楼社区为试点,打造“一分田”家庭采摘“共富工坊”。村民们分田种植,采摘季节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种植收益提升50%,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向“共赢”。
兰考县把推进“共富工坊”建设作为落实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和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八项工程”之一,积极实施“一村一品一工坊”,建成“共富工坊”296个,带动52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82.6万元。
服务保障 助力工坊成长
“我们不仅是工坊的‘指导员’,还是‘服务员’和‘宣传员’。”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赵芳介绍,我市妇联积极参与“共富工坊”建设,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政策宣讲、岗位推介等活动,为工坊发展提供坚实后盾。我市组织部门和妇联既当好“指导员”,提供政策指导与信息资源,也做好“服务员”,提供产业培训和问题解决支持,确保“产业到村、指导到坊、辅导到岗”落地实施。
祥符区定期组织党员开展志愿服务,帮助工坊解决用工、销售等实际问题。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则通过“企业+村党支部+农户”模式,企业提供技术和市场,村党支部负责组织动员,农户参与生产,实现了资源整合、力量统合、功能聚合。
群众受益 感受满满幸福
“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2000元,家里老人孩子都能照顾到,心里踏实多了。”在杞县五里河镇郝寨村“共富工坊”,村民刘倩笑着说。“共富工坊”建设带动了村民就业,成为群众身边的“增收车间”。
“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去年增加了12.7万元,村里修了路,建了文化广场,大家的幸福感更强了。”兰考县许河镇杨桥村党支部书记王平解自豪地说。工坊有效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为村集体经济注入稳定收入来源,切实增强了村级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效能。
协同发力 实现多方共赢
开封市以党建为引领,创新“1+3+N”工作法,推动“共富工坊”建设不断提质增效。通过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党组织和妇联协同发力,形成了“组织引领、产业带动、群众参与、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一个个“共富工坊”如同一颗颗“致富种子”,在开封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小工坊”撬动“大共富”,“共富工坊”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绘就出乡村蝶变的崭新画卷。
“开封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有关部署要求,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把‘共富工坊’建设作为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增效的创新举措,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牌,一坊一特色’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和海新表示。(记者 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