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秋日的开封黑岗口调蓄水库,湖水波光粼粼,与岸边的绿树、远处的蓝天相映成趣。在这里,市民、游客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放眼环顾皆是生态绿,抬头可见“天空蓝”,所到之处皆风景。
“十四五”期间,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国土绿化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扩绿、兴绿、护绿,强力推进森林城乡建设,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十四五”期间,我市林木覆盖率在30%以上,县级以上公路和河流堤岸绿化率在95%以上,适宜治理沙地治理率100%,完成了21公里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建设。
筑绿色屏障
9月9日,开封黄河大堤,生态廊道沿着黄河蜿蜒延伸,满目绿色在阳光下格外鲜亮。湛蓝的天空中,大片白云缓缓移动,与向东奔腾的黄河水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开封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重要指示,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黄河生态廊道。根据《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标准》,我市以建设生态景观林、防风固沙林为主,适当发展木本粮油和优质果树林,建设多林种、多层次的森林植物群落,构建“大绿量、多功能、多节点、多色彩”岸绿景美的生态长廊,筑牢绿色屏障。
生态廊道建设处处凸显新理念。开封黄河大堤内外100米范围为核心区,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宜草则草”原则,科学选取适合本地生长的树种,涵养自然生态,构建水、林、田、草、湿地、坑塘共生的有机整体。沿黄河大堤开封段建设了总长87.7公里、平均宽度190米的生态林带,面积约2.5万亩的防护林体系。
滩区内,柳园口省级湿地保护区沿黄河绵延60多公里,总面积24万亩。对黄河滩区内不宜种树的滩涂,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以草压沙发展紫花苜蓿、万寿菊、菌草、构树等优质草本作物。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发展优质草业带10万亩,在长期稳定的滩区和大堤附近种植防风固沙林约15万亩。这不仅完善了区域生态防护体系,而且形成了饲草、苗木花卉、用材林等特色产业基地,在筑牢绿色屏障的同时助力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
开封黄河生态廊道示范带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着力点,先后建成黑岗口河势观测台、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黄河宋城文化广场等,用生态廊道串起散落的历史文化遗迹;打造了渠首樱花园、龙亭区柳园口湿地公园、顺河回族区天鹅湖湿地公园、祥符区同心驿站、兰考玉带安澜广场等生态景观节点,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廊道景观。同时,示范带以“一轴、一带、两线、三片区、十五个景观节点”为总体布局。“一轴”即黄河大堤轴线,“一带”即宋词文化体验带,“两线”分别是文化展示线和生态展示线,“三片区”即宋文化展示区、悬河文化展示区、黄河文化传承区,“十五个景观节点”即“水龙吟”“兰陵王”“鹧鸪天”“如梦令”“西江月”“蝶恋花”“河神传说”“黄河悬河城摞城展示馆”“黄河古渡”“林公长堤”“悬河落日”“伟人足迹”“黄河人家”“于谦治河”“镇河铁犀”。
示范带慢行系统更是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幸福廊道。西起中牟、东至开封与山东交界,全长88公里的慢行道路系统仅用两个月就实现全市域贯通,其中新建道路64.5公里,体现了开封速度,成为全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的标杆。
我市进一步提升标准,加快沿黄河大堤和S312打造复合型生态廊道,在黄河大堤临水侧建设防浪林,堤顶路打造多彩林荫长廊,背水侧建设景观生态带。“十四五”期间,沿黄绿化面积7000余亩,沿岸建设省级森林乡村120个,改善了该区域的人居环境。
如今,开封黄河生态廊道已成为“开封黄河文化的讲述地、群众了解黄河的打卡地”,对全省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建绿色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市全力打造“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的“生态宝库”、绿色家园。
“小区紧挨着西环城路,出门就能看水赏绿散心,仿佛多了个‘后花园’。”市民郝春雷说,生活在钢筋水泥化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绿地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也改变了人们枯燥的生活方式。
我市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绿色发展”,以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深入开展城市绿化、县城和城市居住区绿化、乡村绿化、生态廊道绿化、河湖渠绿化、林业生态建设、单位庭院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城、乡、路、河全面增绿。“十四五”期间,全市完成造林绿化提升改造面积40余万亩、退化林修复1421亩,建设省级森林乡村190个,积极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重要站点通道绿化、重点区域绿化提升等工作,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林木覆盖率在30%以上,县级以上公路和河流堤岸绿化率在95%以上,适宜治理沙地治理率100%,点、线、面相结合的市域森林体系和布局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基本形成。2022年11月,开封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林长制改革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严格按照省林长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建立健全林长制工作制度,形成“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业保护发展长效机制。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各级林长4367名。同时,研究出台了《开封市林长巡林制度》等,并建立林长制成员单位工作协作机制;构建“林长+”工作机制,印发《开封市全面推行“林长+公安局局长”工作方案》《开封市全面推行“林长+检察长”工作方案》。
厚植生态文明文化根基。全市党政领导干部每年坚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建成了一批特色纪念林基地。“十四五”期间,全市每年有10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同时,以举办“植树节”“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生态文化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生态文化。
全力保护古树名木。我市对2097株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并向社会公布古树保护名录,切实增强了群众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各县区制定保护修复计划,有序开展日常维护,及时针对受损古树进行有效修复。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宣教基地,通过社会参与、原生地保护、科学繁育和扩大种植规模等措施,有效保护了我市特色林业种质资源。
享绿色红利
我市不断推进绿色富民产业发展,让全民共享森林城市红利。我市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盘活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林下种养、森林康养等产业,培育一批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林业产业化集群,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特色木制品加工成为支柱产业。民族乐器、家具制造、板材加工已成为兰考县、尉氏县等县区的支柱产业。特色林业基地稳步发展。新发展特色林果种植面积6000余亩,形成了尉氏县张市、沙沃桃基地,通许县优质早熟苹果基地,杞县团城柿树基地,祥符区、兰考县优质葡萄、石榴等特色产业基地。
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逐渐形成品牌。林粮、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面积达25.1万亩,西寨林场林下养鹅、尉氏县林下养鸭、通许县林下种植中药材、祥符区林下培育羊肚菌等成为富民产业。开封国家森林公园、兰考县泡桐花节、尉氏县张市桃花节等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享誉省内外。2024年全市林业产值达134.7亿元。
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推进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我市以“绿盾行动”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抓手,对保护区开展拉网排查、拉条挂账、整改销号,各项问题整改按照时间节点高标准完成。不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在完成整改点位生态恢复的前提下,积极谋划实施修复项目,保护区生态环境逐步向好发展。
加快科技兴林。我市进一步加快林木良种化进程,大力开展良种壮苗培育,引进优良林木新品种,有效提高了林木良种使用率。据统计,“十四五”期间,全市共完成林业育苗14207.62亩,培育良种壮苗1165万株,为国土绿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加强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市、县林业主管部门建立森林防火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森林防火工作有序开展;各县(区)、各国有林场建立了不少于20人的森林防火应急队,配备了防护装具和灭火器材;制定完善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定期组织防灭火知识培训和森林防火应急演练,确保打早、打小、打了,把火灾损失降到最低。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工作方针,积极推广和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加强预测预报,人防机防相结合,全市森林病虫害成灾率远低于省林业局下达的3.6‰指标,无公害防治率为100%,维护了森林健康,增添了生态“含绿量”。(记者 张仲鹏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