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在开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开封市财政局局长 安洪海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开封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主要财政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财政收支矛盾非常突出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财政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我市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积极争取中央、省支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努力统筹各类资金,为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财力保障。在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减收增支因素突出的情况下,财政收支规模实现了新突破,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46020万元,增长28.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5495万元,为年预算的104.2%,增长13.1%。全市财政总支出1044240万元,增长29.8%。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72128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6.6%,增长30.5%。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市本级财政总收入318674万元,增长28.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5848万元,为年预算的102.6%,增长13.8%。市本级财政总支出317716万元,增长28.1%。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73121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0.9%,增长29.2%。
2009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304634万元,为年预算的156.9%,增长9.9%;基金预算支出308366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1.3%,增长7.9%。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218092万元,为年预算的156.3%,增长4.9%;基金预算支出222453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2.9 %,增长5.6%。
全市预算外资金收入52183万元,支出50640万元。市本级预算外资金收入28908万元,支出29194万元。
2009年,全市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71.3亿元(含债券转贷资金2.2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其中市本级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6.8亿元,比上年增加5.2亿元。上级补助资金的增加,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全市预算收支实现了平衡,当年净结余1780万元,其中市本级净结余958万元。
(三)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的特点
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的突出特点:一是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市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6位。市本级、县级、区级收入增幅均在10%以上,市本级增幅全省排名第4位。二是税收收入增幅高位运行,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税收收入完成209718万元,增长16.6%,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9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2位。全市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71%,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税收比重为72.3%,提高2.4个百分点;县级税收比重为66.3%,提高2.2个百分点;区级税收比重为79.1%,提高0.6个百分点。三是小税种增长强劲,契税成为全市第三大税种。全市小税种收入完成73363万元,增长29.6%,增收16757万元,其中契税收入完成27988万元,增长68.1%,增收11337万元,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1.6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5位。四是财政支出增幅较高,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22.7亿元,增长30.5%,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3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7位。教育支出完成176032万元,增长22.4%;科学技术支出完成10251万元,增长18.9%;农林水事务支出完成101769万元,增长44.8%;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完成162753万元,增长25.2%;环境保护支出完成41527万元,增长46.9%;基本公共管理与服务支出完成199520万元,增长17.5%。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全市财政落实市“十五件实事”资金达25.6亿元,比上年增加6.6亿元。
(四)2009年主要财政工作
2009年,全市财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新机制,深化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发挥职能,主动应对,科学统筹财力配置,有效整合财政资金,提高了财政保障能力。积极争取中央扩内需资金。累计争取中央新增投资9.9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农村沼气、廉租住房等民生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我市经济增长。大力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和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7268万元,支持五县和金明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争取省扶持资金4900万元,市财政筹措1600万元,支持五县和金明区、禹王台区、顺河区建立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市财政局预算外资金管理处等融资平台的作用,筹措资金重点支持了城市道路建设、绿地整治、旅游景区开发等一批重大市政工程建设。扎实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着力支持企业改革和发展。落实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清洁生产及废水深度处理综合利用工程资金等共计1.6亿元,支持企业结构调整。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政策、福利企业退税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办理企业退税2.3亿元。拨付开化集团、搪瓷厂、水产总公司等8家破产补助资金3.1亿元。全面落实促进消费政策。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补贴品种,落实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8827.3万元。创新工作方式,采取“网点垫付资金、设置清算窗口”两项措施,简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补贴效率,家电下乡补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2.增加“三农”投入,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积极筹措资金,支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落实资金7965万元,支持实施抗旱保丰收应急灌溉工程,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4.3万亩。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全市兑现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资金4.4亿元,补贴农户94万户,补贴面积537.4万亩,在全省率先完成补贴工作,整体兑现时间比上年提前2个月。落实农机具补贴资金4943万元,补贴农机4525台(套),3176户农民受益。落实良种补贴资金8276.4万元,良种补贴面积761万亩,实现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全覆盖。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筹措资金9543.8万元,支持新农村示范村和整治村的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有序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林业生态市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等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3.坚持优化结构,保证了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以支持办好十五件实事为重点,积极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就业、就学、就医和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支持就业和再就业。筹措1.3亿元,帮助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困难家庭等人员就业和创业。加大城乡教育投入。落实“两免一补”资金3.4亿元,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积极筹措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筹集资金3.2亿元,进一步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农民达357.6万人,参合率达到93.3%。筹措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6701.9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60%。筹措资金2842万元,支持手足口病、艾滋病防治和村卫生室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筹措五保供养资金1725.9万元,惠及五保供养对象1.8万人。落实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5亿元,纳入城市低保对象7.7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9万人,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筹措1.1亿元,支持新建、改建、回购廉租住房,发放困难家庭租赁补贴,强化住房保障。支持改善城乡环境。投入资金1000万元,更新公交车辆58台。投入资金1248万元,购买生活垃圾压缩车5辆,改造旱厕135座,新建水冲式厕所10座。筹措1.4亿元,解决39个乡镇150个行政村28.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7300万元,重点实施了集英街北延工程、黄河大街南延工程、夷山大街南延工程、郑汴路改造等,改善了居民出行条件。投入资金12.7亿元,支持开封新区十二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区启动区功能设施逐步完善。
4.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落实扶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财税和投融资政策,转变财政直接投资方式,积极探索通过社会融资等方式,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投入资金3.5亿元,支持水系二期工程全面贯通。融资1亿元支持繁塔禹王台景区项目建设。投资1000万元用于启动刘青霞故居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开发。投入5000万元用于城墙环境整治。延庆观玉皇阁顶升及景区开发项目完成投资500多万元。通过商业运作和财政承诺补助方式启动了大宋博物馆?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建设工程。财政资金的持续投入,促进了全市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继续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市与县区财政体制,增强县区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促进各级政府更加关注企业效益和发展质量。深入推进财政预算编制改革,成立10个预算编制委员会,分别负责编制专项部门预算,进一步完善了政府预算体系。完善了追加支出预算的管理办法,部门预算的约束性不断增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市本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财政监督和调控职能有效发挥。完善了土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机制,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初步建立了预防债务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金财工程建设,按照“整体工作上水平、单项工作创一流”的指导思想,努力打造财政资金管理的应用技术平台,建成了预算执行系统,对财政资金在指标下达、计划审核、实际支出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被挪用、截留、滞留等现象发生。改革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资金管理方式,在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开设“破产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有效避免了重复支出、不按规定支出、白条支出等现象的发生,确保资金真正用在企业职工安置上。继续强化政府采购和财政投资评审,全市实现政府采购7.9亿元,节约资金8900万元;财政投资评审项目249个,送审投资额10.7亿元,审减1.5亿元,节约政府投资成效明显。深入开展“财政监督管理年”活动,开展了财政国库资金安全检查和清理财政资金专户工作,并配合省财政厅检查组,集中两个月对扩内需、保增长等七类重点资金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全市共检查540个单位,查出“小金库”金额1748万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幅和质量还不够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处于全省落后位置,多数事业发展人均支出水平比较低;预算编制需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进度不够均衡;财政监督体制不够健全,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截留、挤占、挪用、滞留财政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10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工作要求,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2010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1.根据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收入计划。
2.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安排各项支出。足额安排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十五件实事等各项民生支出。保中央和省投资项目配套,保运转支出需要。
3.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医疗卫生、文化发展和公共安全支出。加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投入。
4.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5.统筹安排一般预算财力、各项非税收入和政府性基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科学配置财政资源。
(三)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2010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收入方面,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企业效益没有根本好转,主体税种增收面临较大困难,财政收入短期内难以实现较快增长;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执行,预算执行中还将出台一些新的减税政策,也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扩大消费、调整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对财政支出的要求会更高;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也增加财政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紧张矛盾将非常突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变化,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12%以上。各县区应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
(四)2010年市本级预算安排情况
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141000万元,增长12%。
●市本级税收收入安排105120万元,增长15.5%。其中,国税部门收入安排17340万元,增长12%;地税部门收入安排65060万元,增长15%;财政部门契税收入安排22720万元,增长20%。
●市本级非税收入安排35880万元,增长2.9%。
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85500万元。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141000万元,加上体制结算收入44500万元,市本级可安排的收入为185500万元,全部安排支出。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是人员经费)100220万元,增长7.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4%;
●商品和服务支出(主要是公用经费)5384万元,增长43.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9%;
●专项支出79896万元,增长26.6%,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43.1%。
3.市本级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市本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福利增支,各项法定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按照高于经常性收入安排,其他项目支出只能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
●按照省财政厅确定的财政经常性收入口径计算,2010年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比上年增长8.3%。主要科目支出安排情况是:
教育支出29530万元,增长13%;
科技支出1429万元,增长14%;
农林水事务支出9150万元,增长21.7%;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594万元,增长14.7%;
医疗卫生支出14331万元,增长23.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740万元,增长14.4%;
公共安全支出20297万元,增长11.2%;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218万元,增长10.4%;
环境保护支出2081万元,增长17.2%。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排部分专项支出:
“两免一补”配套资金3600万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配套资金3600万元;
农村低保配套资金680万元;
城市低保配套资金300万元;
地方储备粮补贴资金776万元;
就业补助配套资金350万元;
养老保险配套补助资金400万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资金433万元;
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
产业集聚区奖补资金1500万元;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00万元;
新农村建设资金3000万元;
职业教育园区建设资金1000万元;
林业生态市奖补资金1000万元;
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480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奖补资金450万元;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配套资金550万元;
企业改制及重组补助资金3000万元;
结构调整资金1600万元;
偿债准备金3000万元;
招商引资奖励及争取项目资金400万元;
对口支援江油市重建资金1250万元;
预备费2000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初预算内财力紧张,还有一些市委、市政府确定安排的支出项目,需在综合财政预算中通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中央财政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资金以及融资资金中统筹安排。
三、2010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工作中,将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优化财政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绩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支持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大幅提高家电下乡补贴产品最高限价,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到2010年底,将国有农场、林场职工纳入补贴范围。提高以旧换新补贴标准。
支持扩大投资需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对我市新增投资,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债券额度,将债券资金优先用于落实中央投资公益项目配套。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拨付管理和监督工作。落实奖励政策,支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扩大“以奖代补”范围,探索公私合营等融资模式,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
积极服务企业。落实减半征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税收优惠政策和涉企财政资金拨付办理进度,确保企业及时受益。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涉及财税方面的困难。加大非税收入和财政票据稽查力度,制止乱收乱罚行为,继续深化涉企“一费制”改革。搞好财税政策宣传,帮助企业熟悉政策,更好地运用政策。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对市本级从产业集聚区集中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加快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增强其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落实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奖励政策,调动其发展积极性。
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认真研究产业发展财税扶持政策,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引领作用、对增强发展后劲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支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重点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加大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实施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建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政策。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机制,把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申请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条件,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奖励、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推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鼓励节能产品生产与消费。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力度。增加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加大“以奖促治”政策实施力度。支持林业生态市建设。
(三)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支持力度
支持粮食稳产增产。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按照“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的要求,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整合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土地资金,支持做好土地整理、耕地开发、农业土地开发工作。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扶持。启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整合有关资金,以良种培育为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动粮食、畜牧、食用植物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扶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并引导县区发展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保险品种。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实财政应筹措资金,力争在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任务。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志愿服务贫困县大学生、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报酬及生活待遇等纳入基本支出予以保障。继续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支持农村党支部书记、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大资金投入,将2009年到期的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一年,促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就业政策。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继续做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工作,支持就业和创业。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健全投入机制,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持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加强规范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及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改革中等职业学校预算管理办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按在校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核定预算的办法。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做好通许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按2009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绩效考核基础上,按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正常运转。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并保证提高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等政策落实。落实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的有关措施。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绩效考核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支持新建、改建、收购廉租住房,进一步提高租赁补贴标准,扩大保障范围。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和政策,探索建立廉租住房租售并举政策。落实好支持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继续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等惠民工程。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继续支持文化体制改革。
支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研究制定基层政法部门分类公用经费标准、业务装备标准和业务装备配备规划,建立经费分配与经费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相联系的约束激励机制,确保经费保障政策落实,提高困难地区经费保障水平。加强监狱安防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监狱罪犯劳动补偿费管理办法,支持推进监狱体制改革。
(五)推动财政改革创新
健全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完善市对县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市本级与区财政体制。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基层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提供基本财力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进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调节收入分配差距。
健全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在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债务预算、政府采购预算、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预算和非税收支预算的基础上,试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预算、国有企业改制收支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住房公积金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县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将各类财政资金和各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范围,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完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办法,建立健全市与县区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推动会计集中核算的县区加快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转轨,尽快建立以预算单位为预算执行主体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有条件的县区进行公务卡改革试点。各级执收单位全部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并推进非税收入票据电子化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积极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作用,健全完善“先评审后下达支出预算、先评审后进部门预算、先评审后办理追加调整”机制。
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利用假发票等手段偷骗税等违法活动,确保应收尽收,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收缴管理,防止收入流失。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严格非税收入管理,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各类论坛、庆典活动。严肃财经纪律,制止铺张浪费行为。
加强债务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建立各级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和统计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对各级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动态监控。对政府举债与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实行分类管理,对政府债务收支逐步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违规提供担保,停止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贷款和其他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继续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
强化财政监督。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创新财政监督机制。继续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保障政策落实,重点加强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问责机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监督检查工作。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推动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
各位代表,2010年财政工作形势严峻,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务实苦干,圆满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