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4日在开封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张 扬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开封市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支增幅较高,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39091万元,增长26%;财政总支出完成537261万元,增长25.9%。
1.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2638万元,为年预算的114.4%,增长16.3%,增收22808万元。
●分级完成情况
市本级完成71834万元,为年预算的122.7%,增长18.5%;县级完成65984万元,为年预算的105.1%,增长15.6%;区级完成24820万元,为年预算的118.8%,增长12.2%。
●分项完成情况
全市地方税收收入完成96029万元,增长24.6%,增收10306万元,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完成75641万元,增长19.2%,增收12167万元,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小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其中,车船使用和牌照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分别增长68.9%、70.7%、94.3%、108.9%、113.8%和259.9%。
全市非税收入完成66609万元,增长23.1%,增收12502万元。
2.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97719万元。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62638万元,加上中央和省各项补助354626万元、预算外调入资金2583万元、上年结转结余19244万元,全市收入总计539091万元。全年实际下达支出预算516248万元,完成497719万元,为调整预算的96.4%,增长27.4%,增支107030万元。
●分级完成情况
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8452万元,为年预算的92.2%,增长53.1%;县级完成255635万元,为年预算的98.9%,增长15.9%;区级完成63632万元,为年预算的98.9%,增长18.9%。
●法定支出完成情况
2006年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14.3%,教育、科技、支农支出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符合法定增长要求。
教育支出完成75026万元,增长22.6%;
科技支出完成2783万元,增长34.7%;
支农支出完成26813万元,增长33.2%。
2006年,全市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3774万元,为年预算的229.6%,增长73.5%;基金预算支出完成57225万元,为年预算的96.2%,增长94.4%。
2006年,全市财政实现了收支平衡。当年净结余183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当年净结余858万元。
(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情况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全市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支出达14.52亿元,比上年增加3.15亿元。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全市财政共落实各项惠农补贴1.73亿元,比上年增加8432万元,其中:兑现粮食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1.43亿元,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放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2012万元,提高了小麦品质,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落实资金4.75亿元,保证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发放。巩固“两免一补”成果,全年共发放“两免一补”资金5448万元,受益学生达48万人次,基本解决了因贫辍学问题。安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资金3037万元,改建、扩建、新建校舍面积5.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17.6万元,支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投入资金1461.4万元,提高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投入。提高尉氏县、兰考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贴标准,由每人每年20元提高到40元。共筹措合作医疗资金3846.9万元,带动农民缴纳资金1099.2万元,参合农民达到109.9万人,参合率达到了76.2%,初步建立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问题的制度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市财政落实731.6万元,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补差标准由每人每月12元提高到20元,10万低保对象受到资助。投入资金469万元,改建、新建敬老院49所,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21.1%。发放五保户供养经费1886.7万元,保障了五保户基本生活。落实178万元,2967名农村实行计划生育老人受到奖励扶助。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市财政落实资金1.14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落实2160.4万元修建80个乡镇客运站和400个招呼站;落实3080万元支持解决13万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825万元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基本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面开展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落实对农工免征农业税政策,527万元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已拨付到位,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乡镇五项统筹”收费,减轻国有农场负担,增强国有农场活力。
(三)支持和谐社会建设投入情况
●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全市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抚恤救济支出7.51亿元,增长23.4%。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1.35亿元,近3.9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落实3.23亿元,支持做实个人账户和养老金调标,11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基本养老金。落实621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2.7万人次受到救助。落实7564万元,提高城市低保最低补差标准,8.5万低保对象实现分类施保,应保尽保。
●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2.03亿元,增长44.6 %,其中,市本级支出6876万元,增长69.3%。全市筹措1112万元,支持县级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改善公共卫生条件。落实296万元,支持实施国家预防接种免费政策。全市落实2192.3万元,保证了艾滋病病人免费救治和致孤人员生活救助。
●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全市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1.84亿元,比上年增加873万元。落实资金512.8万元,支持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增加高校困难学生救助投入。全市筹措432.3万元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资助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5847人次,初步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筹措10130万元环境治理资金,集中解决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能力建设。落实退耕还林补助1470万元,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增加平安开封建设投入。全市财政公检法司支出2.4亿元,增长20%。市本级安排142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平安开封建设工作。建立县级公检法机关公用经费标准,筹措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专项资金1323.6万元、办案专款和监狱布局调整资金705万元,改善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条件,促进社会稳定。
●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分两次对国有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出租车5个弱势或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1048.5万元,缓解了油价上涨对这些行业的影响。
(四)支持经济转型投入情况
●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全市财政投入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等资金626.2万元,支持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集中1937.2万元科技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企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增安排100万元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集中扶持尉氏县纺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筹措企业关闭破产补助3940.4万元,分离企业办社会补助829万元,对关闭破产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关系补助1860万元,支持晋开公司改制资金5390万元,安排拨付公交公司等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427万元,支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旅游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全市财政筹措207万元,支持精品旅游工程建设。落实出口退税4509万元,支持企业扩大出口。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筹措18500万元,支持郑开大道、杏花营工业组团、开封东出口、黄河路北段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加大对各县补助和扶贫开发力度。及时拨付对县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64936万元,比上年增加12678万元。筹措专项转移支付81812万元,支持各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及时兑现10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支持通许县加快发展。安排200万元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支持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畜牧业重点县建设。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落实160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筹措250万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
●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解决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及时拨付分红补贴376.5万元和保值储蓄补贴717万元,支持农信社增资扩股;筹措拨付供销社政策性挂账补贴2.32亿元,促进了供销社企事业单位的发展。
(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全部使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国库集中支付资金35.74亿元,增长22.9%,拒付不合理资金3502万元。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全市完成政府采购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6%,节约资金6328.7万元。政府债务管理逐步加强。
●政府投资评审工作正式开展。市财政投资评审中心正式成立,投资评审工作逐步展开。前移评审关口,加强项目概、预算评审,强化源头把关,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共审计26个项目,审减资金2086万元,审减率14.2%。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中央和省政府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从2006年7月1日起,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相应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适当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社会保障对象收入水平。全面清理整顿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并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坚持依法理财,规范财政行政审批。改进财政监管方式,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绩效监督试点,加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力度,初步建立了财政监督长效机制。
2006年,全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改革与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市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仍比较低,对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强,支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很艰巨,财政困难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越权减免税和偷逃骗税行为仍不同程度存在。地区间财政发展不平衡,历史欠账多,债务负担重。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截留、挪用和滞留财政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07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07年,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但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增支压力很大。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2007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八次党代会和市九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认真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完善收入征管,优化收入结构,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支持国有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二)2007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积极稳妥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略高于生产总值增幅。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安全饮水、沼气、道路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加大惠农补贴力度。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
●教育、科学、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保证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重点支出需要。足额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需经费。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支持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
(三)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等因素,2007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按增长16%安排。各县区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增幅。
(四)2007年市本级预算安排
1.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80000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7%
●市本级税收收入安排54090万元,增长19.1%。
●市本级非税收入安排25910万元,增长38.3%。
2.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10300万元,增长48.5%
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80000万元,加上市本级增值税消费税返还、体制结算收入等30300万元,市本级可安排的收入为110300万元,全部安排支出。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是人员经费)73785万元,占66.9%,增长76.1%;
●商品和服务支出(主要是公用经费)2635万元,占 2.4%;
●专项支出33880万元,占30.7%,增长13.5%。
3.市本级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2007年,市本级可统筹安排的财力同比增长48.5%。市本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提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标准、法定和重点支出增长,其他专项支出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主要项目安排情况是:
教育支出15906万元,增长34.4%;
科技支出843万元,增长10.8%;
农林水事务支出3892万元,增长19.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361万元,增长33.3%;
医疗卫生支出7465万元,增长34.7%;
国债事务支出2895万元,增长65.1%;
中小企业事务支出安排2108万元,增长62.7%。其中: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安排1600万元;招商引资奖励及争取项目资金安排400万元。
预备费800万元,与上年持平。
三、2007年财政重点工作
2007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民生,完善管理,务实进取,努力实现财政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收支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完善零星税源征管方式,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增长,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减免税、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坚持均衡支出,确保法定和“十五件实事”等重点支出需要。
(二)增加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
●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同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对农村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确保编制内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筹措资金更新配置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三)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支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足额安排补助资金,巩固尉氏县、兰考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成果,做好杞县、通许县、金明区等新增试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工作,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
●安排专项资金,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扩大计划免疫疫苗范围和免费救治重大传染病病种。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助机制,支持改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四)加大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增加就业再就业投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财税扶持政策。
●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推进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继续调高养老金标准,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农村低保最低补差标准提高到30元,五保户集中供养率提高到30%。
●完善以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为主要资助手段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困难家庭子女通过政府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落实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政法补助专款项目,改善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条件,促进平安开封建设。
(五)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建立“一事一议”与“民办公助”有机结合的筹资筹劳机制,引导农民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公益事业。
●探索建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激励约束机制。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债务。
●全面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基本完成国有农场农工减负、分离场办社会职能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
(六)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管理,加快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支持畜牧业重点县加快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集中资金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七)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基层财政保障水平
●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办法,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集中资金,支持县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县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鼓励县区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八)完善促进经济转型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落实鼓励自主创新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财政扶持机制,继续支持优势行业和重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提升优势行业竞争力。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科研专项实施和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引导资金,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九)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财政统一管理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澄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对资产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实现个人收入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彻底脱钩。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逐步将政府投资的交通、水利、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纳入投资评审范围,提高政府投资效率。
●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程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督,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支出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做好2007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坚持为民、务实、进取、廉洁,依法科学理财,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开封复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