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初染,宁静的乡村渐渐苏醒。杞县宗店乡陈河村服装加工厂、井陈村袜子厂、大张村成果鞋厂等工坊里已热闹非凡、笑声不断。工人们正用手中针线,编织出一幅生活新图景。
近年来,宗店乡通过党建引领、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共富工坊、红色文旅,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增强乡村经济发展动能,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奏响了产业旺、农村美、农民富的奋进乐章。
党建赋能纺织业制造业聚合力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纺织小镇是宗店乡的一张名片,纺织业不仅是该乡经济发展的支柱,更是带动乡村繁荣、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我们的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如今已汇聚7家纺织企业,形成了从纺纱、织布到印染、服装加工的全产业链条,构建了完整的产业体系。2024年,纺织产业年产值近4亿元,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宗店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王谦近日告诉记者。
开封政翰粮油机械有限公司是宗店乡的知名企业,经过10余年不断发展,现占地面积100多亩,建成现代化车间厂房3万多平方米,并在郑州成立了1000多平方米的新产品研发中心。
“我们与国内一线品牌今麦郎、金沙河、陈克明、想念、白象、博大、中储粮等多个客商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和长期战略合作,近两年年产值上亿元,实现利税500万元。”该公司董事长助理许大娟告诉记者。
纺织业与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不仅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还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改变了基层人口结构,为基层高效能治理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宗店乡纺织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350多人,开封政翰粮油机械有限公司吸纳当地劳动力100多人。
对村民来说,在家门口的企业工作,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获得稳定收入。“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现在在纺织厂上班,每月能挣4000多元,还能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村民李女士感慨道。除了普通工人岗位,宗店乡企业还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晋升为技术工人,薪资待遇也随之提高。
党建引领点燃强村新引擎
“小工坊”承载“大梦想”
陈河村服装加工厂、井陈村袜子厂、大张村成果鞋厂核心业务均按订单生产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具备快速响应订单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的能力,致力于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客户的定制加工要求。3家工厂现有员工150余人,多以附近村庄妇女为主,兼顾家庭与灵活务工,员工月均收入3500元以上。
如今,乡村妇女从农闲时的“闲散劳动力”转身成为技术娴熟的流水线骨干。工坊以“弹性工作制”“灵活岗位”为核心,巧妙兼顾女工接送孩子与务工的需求,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拥有体面的收入,为乡村经济注入崭新而强劲的活力。这些工坊如纽带,既维系了家庭和谐,更织牢了乡村社会的温情经纬。
党建领航红色文旅发展新方向
“小乡村”变成“打卡地”
宗店乡地处商丘市睢县、周口市太康县、开封市杞县三市三县交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无数烈士在此英勇作战,红色文化资源深厚。
近年来,宗店乡以虎背岗村、程庄村为中心,持续建设豫东革命文化教育创作基地,通过不断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文旅产业,创造性利用老区群众的“空心院”,建成豫东战役指挥室、发报室、枪械室、粟裕陈列馆、铭记豫东摄影展室等红色展馆20余处,打造救死扶伤小红医、摩斯密码传军情、调兵遣将决千里等7个研学展馆,吸引开封、周口、商丘等地800多家单位前来参观。
“几年间,我们虎背岗村完成从人迹罕至到门庭若市的华丽转变,把豫东革命文化教育创作基地建设成为党性教育基地和乡村旅游‘打卡地’,打造了杞县红色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说起村里近年来的可喜变化,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王保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从共富工坊到特色产业再到红色文旅,宗店乡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力量推动基层治理迈向高效能。“来之不易的成绩,靠的是党的好政策精准扶持、全乡干群齐心协力苦干实干。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特色产业更强劲、共富工坊更兴旺、红色文旅更红火’,激发产业发展引擎澎湃动力,让乡村振兴招牌更加璀璨夺目。”杞县副县长、宗店乡党委书记张亚的话语掷地有声。(记者 汪少冲 通讯员 刘晓光 陈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