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滔滔,千折百回,哺育着中华民族;黄河岸边,中华儿女生生不息,在这里成长、积累、沉淀……无数个村庄在黄河文化的浸润下,历经灾难而自强不息,在历史的年轮里砥砺前行、铿锵发展。
龙亭区柳园口乡大马圈社区,就是其中一个。
镜头一:10月23日18时许,在大马圈社区街头的一片花圃里,怒放的格桑花迎风舞动,与成林的绿化树共同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几位居民正一边欣赏,一边用手机记录这美丽的风景。
黄河岸边的大马圈社区,生态文明处处展现。社区周边绿树成荫,田间地头一棵棵大树郁郁葱葱。
位处黄河滩区,大马圈社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爱花爱树。无论黄河防护林,还是田间林网,都倍加爱惜。大马圈社区党支部书记李付强说,多年来,年龄稍微大点的居民都舍不得砍伐树木。他们知道,绿色植物是城市的肺——堤上一棵树,城里一升氧。
大马圈社区内,道路两边统一种植了绿化灌木4万余株,垒建花池1700米,进行了绿化美化。社区对道路两边破旧的墙体进行了修缮和新建,并统一进行了亮化,粉墙罩白1800平方米。
走在社区街头,花草含香,墙画满眼,一派迷人的乡村风光。
镜头二:10月21日傍晚,华灯初上,大马圈社区军民共建文化广场上,老人跳广场舞、孩子打篮球,舒缓的音乐、欢快的笑声飘荡在夜晚的上空,一幅和谐幸福、文明祥和的美丽画卷。
大马圈社区位于黄河大堤北,有2000多口人。数千亩田地大都在黄河滩区,和黄河有割不开的关系。相传宋朝时,这里水草丰富、土地宽阔,成为朝廷养马所在地,故而得名。
“沐浴着沾染黄河气息的阳光,吹着粗犷而温暖的黄河风,我们社区群众都感情炽烈、豪爽大方,大家以情相处、不讲小利,非常和谐。”10月22日上午,李付强告诉记者。
70岁的裴景玲老人提起目前的生活笑得合不住嘴:“儿子孝顺、儿媳贤淑,孙子和孙女都成家立业了。家里总共有四辆小汽车,顿顿都能吃肉,你说我过得幸福不幸福?”老人把幸福生活的获得归结为家庭和顺、团结一心,“我是村里评出来的‘好婆婆’,儿媳是‘好媳妇’又是‘好婆婆’,家里啥事都是商量着来,这样的家,我们越过越红火!”
大马圈社区每年组织开展评选“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美丽庭院”活动,积极传播向上向善的正能量,营造出了村风正、民风纯的良好氛围。
社区还组织成立了盘鼓队、舞狮队、广场舞队,经常邀请老师前来指导。队员个个技艺高超,对生活充满了向往,用自己本真的文艺表演阐释着黄河文化的点点滴滴。
大马圈社区获得了市级卫生村、美丽宜居乡镇等多个乡风文明奖项,每一个奖杯,都折射着社区居民黄河般的豁达胸怀、壮美气质……
镜头三:10月22日8时许,大马圈社区贫困居民李和旺骑上电动车来到该社区企业家李淼开的工厂,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他每天在这里工作六七个小时,工资150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李和旺喜滋滋地说。
曾经,大马圈社区的经济落后远近闻名,是一个标准的贫困村。但是,这群热血的黄河儿女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奋力用勤劳、智慧一点一点寻找幸福的源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马圈社区2017年整村脱贫。
在大马圈社区脱贫攻坚的路上,留下了龙亭区很多党员干部的足迹和汗水。龙亭区委书记李丹分包该社区,经常来调研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张正濠、李伟杰等区领导也十分关注社区的发展。还有高小勇、冯子豪、周慧君、王官印、杨鹏等,无不为打赢这场攻坚战殚精竭虑、全力以赴。
社区有很多“能人”,有的在外地做生意,有的在开封做业务。社区充分发挥这些“能人”作用,在社区开展“结、帮、带”活动,把贫困群众带出去创业、务工。居民张世光、裴冠勇的孩子很早就在惠州打拼,发展得很好。社区干部就组织贫困户王旭田等人跟着他们务工,不仅能学到技术,收入也很高。
大马圈社区种植中华血桃历史悠久,全村种植桃树400余亩。帮扶干部引导社区集体成立了兴旺果蔬种植合作社,在中华血桃成熟的时候,帮助果农销售血桃26吨,解决了多年来贫困户桃子销售难的问题。社区第一书记杨鹏告诉记者:“贫困群众脱贫了,全社区群众的收入比20年前增加了10倍!”
如今的大马圈社区,街道整洁、花草茂盛,经济繁荣、乡风醇厚,文明之花处处盛开,居民腰里的钱包鼓了、身上的衣服漂亮了、居住的房子干净了、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了。(记者 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