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黄河水浇灌农田,让黄河水造福百姓,不让它如脱缰野马祸害百姓,这是多少代开封人的祈愿,但历史上一次次洪水肆虐、一次次的灾难临头,让百姓一次次饱受锥心之痛。如何才能镇住这条“悬”在开封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让它祸害百姓,成了人们的心病,也成了黄河先民绞尽脑汁要做的一件大事。
秋日里,记者登上黄河南大堤,举目远眺,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一个个村落,北面是惊涛拍岸、奔腾咆哮的滚滚洪流。翻开史书,千百年来,黄河总是以惊险和灾难折磨着世世代代的开封人民,造成了无数次的人间悲剧。在开封一带,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到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的600多年间,黄河决口数十次,其中7次洪水破城而入,开封人民屡遭灭顶之灾。
在波涛汹涌的黄河面前,人力的确太过无能,于是百姓只有集资修建“禹王庙”“龙王庙”“水德祠”,想方设法安抚“水神”,以求神的护佑。明代朱元璋开国后,曾立开封为北京,重整破损不堪的城池,以砖砌城墙,整个开封城呈卧牛之状:大梁门恰如牛头,其他4门为牛蹄。牛为耕地之大畜,离不开土地,属性为土。开封地处黄河边,常遭水淹,卧牛城无疑表述了建城者用土克水、 用卧牛战胜黄河水患的意愿。可是,虽然开封城具有“克水”的功能,“龙王庙”里的香火一直在氤氲缭绕、不绝如缕,汹涌激荡、桀骜不驯的黄河水照样还是隔三岔五“溜”到堤外祸害百姓。神力不到,无计可施,面对黄河这条“怪兽”,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于是,就有了镇河铁犀,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那尊镇河的铁铸“怪兽”。
秋日的暖阳下,记者驱车出城向北10公里,沿着开柳公路驶上大堤不远,就看到了那座被安置在一个台座之上的镇河铁犀,它通身黑亮,体魄雄健,独角朝天,目光炯炯,仿佛仍在忠于职守,警告着河神休再造次。
在附近放羊的老汉告诉记者,这座铁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仿造的,另一座“年龄”比它“大”了许多的明代铁犀在龙亭区北郊乡的铁牛村,它留下的故事要比这座铁犀的故事多。于是,记者驱车赶到了龙亭区北郊乡的铁牛村。
走进铁牛村,穿过杂草丛生的小径,记者找到了那座铸于明代的镇河铁犀,它高2.04米,围长2.66米,背上铸有字迹斑驳的繁体字。从残留的铭文中可以看出,它是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河南巡抚于谦所造,并亲笔题写了“镇河铁犀铭”五字,铸在铁犀身上。用它镇水,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原从“铁者金也,为水之母,子不敢与母斗”;另一种说法是,“犀为神牛,牛能耕田,属坤兽,坤在五行中为土,土能克水”。据当地年长者介绍,明代铸造这个铁犀时曾有一种说法,说是有了这个怪物,黄河水就不敢出河堤了,即便有河水泛滥,这个怪物也能把洪水吸干。然而,就在这个怪物建成的第三个年头(公元1448年),黄河又一次决口改道,把本来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城,撇到了黄河北岸,黄河干流主河道离城只有5华里,开封城中日夜能听到河水汹涌澎湃的浪涛声。当时的诗人张琦曾有这样的诗句:“扶竹登高回首望,黄河一线响如雷。”安放在铁牛村的那座铁犀成了历史上开封频遭水患的见证者。
翻看史书不难发现,历朝历代的无数地方官员都在想方设法治理黄河,但收效甚微。就连被世人传颂的治黄英雄于谦,想了无数办法,终究也未能确保黄河安澜。
于谦出生于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祖籍是河南考城县(今河南兰考县)人。于谦23岁考取举人,24岁考中进士,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他33岁的时出任河南、山西巡抚,前后在任19年,长期住在开封。为了摸清黄河的底细,于谦亲自探视水情。他坐上小船,劈风斩浪,逆流而上,行到中牟渡口时,拨点船头,顺流而下,察看水情。他清楚地看到:黄河水异常汹涌,如破堤决口,人民就会大祸临头。于谦回到官府,立即调动官兵和民工,分头行动,传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派人增筑残破的河堤。要求堤岸每隔五里设一座铺,指派亭长负责巡守,发现堤坝有损塌之处立即修补加固。还要求在堤坝上植树造林,栽种花草,以防止土堤流失受损。他还发动群众广积柴草,按价收购,作为防汛物资,堆在堤岸旁边,随时准备在涨水时堵洞防漏,排除险情。指令各个交通要道加高路基,两旁种上榆树和柳树。还要求在路边上每隔三五里凿一眼水井。井旁建起小亭,既能透泄黄河水势,又可供人避暑解渴。他还派人抓紧在城西、北、东三面修筑一条八十五里长的护城大堤,以防黄水入城。于谦在治理黄河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死后,开封人民在他居住的地方和镇河铁犀旁建起了两座祠堂纪念他,但真正做到确保黄河安澜,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镇河铁犀只能被视为祈愿黄河安澜的标志物而已。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毛泽东同志1952年视察黄河时的叮嘱。人民治黄以来,开封境内的黄河大堤得到加高培厚,坝埽和护岸工程得到整修改建。一道道雄伟的石坝挺立在激流中,抵挡着洪水的冲击,经受了多次大洪水的考验。
1958年,黄河出现了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特大洪水,开封城北的水位高出城内龙亭附近的地平面11米,洪水像悬空流过一样,惊险万分,但在全市军民的严密防守下,坚固的堤坝岿然不动,城内城外人心安定,学生照样上课,工农业生产正常进行。2003年9月下旬,黄河兰考段出现斜流漫滩的重大险情,兰考县谷营乡滩区16个行政村、1.8万人被洪水围困,6.7万亩农田被洪水淹没。面对这场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与参战解放军、武警官兵一道,谱写了一曲曲抢险救灾的雄壮乐章,用实际行动把爱民之心、公仆情怀真正铭刻在了人民群众心中。如今,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并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封人民正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描绘着新时期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新画卷。(记者 田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