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金菊飘香。城市里,开封人用厚重文化传递出新时代的蓬勃生机;乡村里,开封人用勤劳和汗水奋力勾勒着田园山水。这一幅新时代“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是法治力量在稳稳托底。
近年来,开封市政法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聚焦“两高四着力”,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社会大局持续保持安全稳定,政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近日,采访组走进开封,尝试通过几个侧面,近距离感受开封市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
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
关键词:综治中心
新闻故事:7楼与9楼之间的“渐变音”
室外银杏叶悄然染色,室内的绿萝长势喜人。曾多日睡不着觉的杨大姐一觉睡到自然醒,想到家里再也不用被噪声干扰,她忍不住来到顺河回族区综治中心,当面向调解员张宁表示感谢。
杨大姐家住7楼,此前因长期以来的噪声问题,和家住9楼的张大姐一家爆发了激烈争吵。
从去年开始,杨大姐的一家被楼上不定时传来的噪声搞得心神不宁:读小学三年级的孙子写作业经常会被楼上突然的声响打断思路,频繁的噪声刺激让年迈的母亲心悸不适。因8楼长期空置,杨大姐经过反复观察,确定噪声来源是楼上9楼东户的张大姐一家。她尝试与张大姐沟通,但不仅问题没得到解决,双方还因情绪激动报了警。“我就不信要不到个说法!”沟通和报警都无效后,杨大姐一气之下来到区综治中心。
初步了解情况后,综治中心把这事交给了经验丰富的调解员、区司法局工业司法所所长张宁。接到任务后,张宁当即分别与杨大姐和张大姐进行电话沟通,耐心倾听双方的诉求与委屈。9月17日上午,为了查明真相,张宁决定联合辖区民警一同实地勘探。
他们在杨大姐家中仔细聆听,随着时间推移,楼上传来一阵刺耳的滑板滑动声。循着声音,众人来到9楼张大姐家门口。敲开门后,张大姐看到张宁和民警,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但仍坚称噪声不是她家发出的。张宁进屋查看,发现客厅地板上还放着孩子的滑板。民警同时发现推动桌椅时会产生较大声响。于是,张宁带着张大姐来到楼下,让她亲自确认能听到声响。在证据面前,张大姐终于承认噪声是自家产生的。
随即,张宁采用面对面的调解方式进一步化解矛盾。她从邻里和睦的重要性说起,列举了许多小矛盾化解后又成为亲密邻里的例子,并从法律角度告知张大姐,制造噪声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属于侵权行为。在张宁的劝说下,双方情绪逐渐平稳,但对解决方案仍存在分歧。
为彻底解决矛盾,张宁又采用背靠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双方深入交流。经过多次沟通,张大姐最终提出购买桌椅静音垫,并约束孩子在家中的行为;杨大姐也表示愿意多些包容,共同维护邻里关系。
当张大姐网购的桌椅静音垫到货,并细心安装好后,两家人再次见面,这次没有了争吵与指责,握手畅谈中,透过窗子进入室内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是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平台,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重要载体。开封市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目前全市10个县区均实现县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五有”目标要求,并各具特色。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综治中心融合一站式受理平台,推行一揽子解纷机制,群众诉求全链条服务;杞县运用“一把手”组织推进、“一盘棋”统筹谋划、“一条路线图”绘到底“三个一”工作思路,提高矛盾纠纷化解实效……
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关键词:法治宣传教育
新闻故事:一堂公开的法治课
家住通许县朱砂镇的村民李女士,在本村村民李先生开办的木材加工厂工作期间,右手腕被机器压伤,造成手腕骨粉碎性骨折。双方因赔偿问题闹得不可开交,甚至爆发了肢体冲突。纠纷难以自行解决,李女士于是向朱砂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寻求帮助,调解委员会邀请了《宋都调解》电视栏目参与调解。
在调解现场,李先生表示,自从出了这起事故,原来的十几个工人都离开了,现在负债累累,出不起医药费;而李女士则说,自己已丧失了劳动能力,后续生活和治疗无法保障。双方心里都憋着一口气,多次情绪激动发生争吵,调解也因此陷入僵局。
见此情况,人民调解监督指导员及时介入,当场指出了双方在这起事故中的疏忽和责任,希望他们换位思考。针对李先生既未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又未缴纳工伤保险的情况,调解员向其讲解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使李先生认识到,即使尽到了安全提醒义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经过法理情相融合的剖析,双方最终打开心结、互谅互让,为这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宋都调解》栏目是由开封市委依法治市办主办,开封市司法局与开封广播电视台联办的一档电视普法栏目。自2011年12月开播以来,《宋都调解》已累计播出359期,总时长超6万分钟。这档以服务性和教育性为导向的栏目,创新采用“调解中普法、普法中调解”的模式,每期精选典型调解案例,邀请律师和法学专家以案释法,将调解与普法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了“调解一起普及一法、播出一期教育一片”的法治宣传效果。
2023年11月,开封市宋都人民调解委员会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群众间的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很可能从民事纠纷升级为刑事案件。”该栏目负责人表示,通过实景式调解与靶向式普法,已调解矛盾纠纷600余起,涉及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民生热点领域,深入解读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栏目组依托电视平台,并通过微视频、抖音等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有效提升了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普法工作既要“走心”,也要“走新”。在开封市博物馆,当地通过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探索“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的普法新路径。“画韵年丰”展厅里,公正与威严化身的包拯、惩恶扬善的钟馗……无一不体现着非遗普法的独特魅力。
普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11月1日起即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着力构建全社会大普法工作格局。当下的开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正以积极的姿态投身其中。
以高水平法治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码上监督”
新闻故事:高成长型企业的惊喜
河南某企业成立于1997年,拥有总资产6000万余元,为开封市高成长型企业。2023年,该企业投资超过2亿元新建先进提取车间,实现产能翻倍。在发展过程中,该企业连续多年获开封市工业强市先进单位称号。然而,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在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情况下,该企业私自采用地下水。
面对群众举报,当地有关部门对该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对此,该企业通过“码上监督”平台及时申诉。鉴于企业主动整改且未造成实际危害,水利部门依法作出不予处罚决定。
“过去行政执法机关到企业来大多数是检查的,如今主动上门听取我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些意见与建议,帮助我们协调解决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不仅如此,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麻烦,通过网上平台就可以进行反映,有关部门也会及时反馈。”收到不予处罚决定书时,该企业负责人开心地说,这样的法治服务保障有助于企业在开封更有信心地干事创业。
在古都开封,一场以法治为核心的改革创新悄然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治理面貌。开封市推出的“码上监督”不仅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还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温度与力量。
何为“码上监督”?
2023年5月,开封市在全国首创“依法行政·码上监督”平台,通过全流程闭环监督涉企行政执法,有效规范执法行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开封市委、市政府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把强化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纳入全市重点工作。通过统筹36个市级行政执法主体和12个保障部门,开封市构建了“一体化”工作格局,形成了政策、资金、技术等多维支撑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100余家企业纳入平台监管范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在具体运行中,该市创新运用“汴企通”二维码和“依法行政·码上监督”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对涉企执法行为进行全流程“精准画像”。执法人员需扫码入企,企业、司法部门、纪委监委等可通过平台实时监督,实现了“执法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的多元融合。这一模式有效杜绝了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为确保监督实效,开封市建立了“四项工作制度”“五单工作任务”和“五项闭环管理”机制,对执法立案、查处、反馈等环节实施全程监管。针对执法中的问题,平台根据情节轻重采取提醒、追责或移交司法等措施。同时,该市通过定期走访企业、收集意见,形成了“监督—整改—反馈”的良性循环,企业满意度显著提升。
平台的应用不仅减少了行政干预,还降低了行政诉讼发案率和执法错案率,执法公信力与群众满意度同步提升。
守护中华文脉弦歌不辍
关键词:法治保障
新闻故事:国宝得了“慢性病”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句千年民谚,道尽古都开封“叠城奇观”的沧桑。作为宋文化核心承载地,开封市鼓楼区汇聚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与古都文化,而州桥遗址恰如一枚“时间芯片”,镌刻着北宋东京汴梁的繁华。站在州桥之上,透过遗址的一砖一石,今人仍可看见《东京梦华录》里描写的“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的都会风貌。
自2018年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进行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的发掘,成功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守护好古城文化根脉,开封市鼓楼区检察院全力构建“文旅行政+检察”协作保护新格局,助力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去年,该院在州桥遗址设立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检察联络点。去年7月,该院在联络点发现,二号探方内出现多处渗水点,石雕也出现反碱痕迹。
“渗水看似小问题,实则是文物‘慢性病’。”考古专家解释,开封地下水位高,汛期雨水易沿废弃市政管网垫层渗入塌方,导致湿度超标,若不及时干预,这一国宝或将遭受不可逆的损害。面对监管部门职责交叉、监管工作复杂的难题,该院启动“上下联动+分层监督”模式,报请开封市检察院统筹研判,将州桥遗址渗水问题分层次立案,并成立州桥遗址保护联合办案组,用无人机航拍、水质检测确定渗水路径与受损范围,邀请考古、水文、市政专家论证,锁定主要原因。
2024年8月,开封市两级检察院分别向市城市管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制发检察建议,推动“抢救性保护”,注浆封堵废弃管网,增设防水设施与引流管道;建立文物安全双月会商机制,将州桥遗址纳入地下管网安全巡检重点。
州桥遗址保护案的办理,既是鼓楼区检察院深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缩影,又是该院以法治力量贯通历史文脉守护的序章。
为守护好古城文化根脉,近年来,鼓楼区检察院始终坚持以“小切口”推动“大治理”,逐步探索出一条“专业化监督+社会化治理+数字化赋能”的“鼓楼路径”。
该院在州桥遗址、延庆观等重点文保单位、历史文化街区设立联络点,23名文物工作者、社区网格员担任公益守护人,实现问题线索早发现、早处置;与文旅、住建部门建立古城保护协作机制,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二夹弦非遗抢救、延庆观消防隐患排除等问题治理;抽调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办案经验丰富的检察官、检察官助理、书记员,聚合精锐力量组建基础办案单元,并吸纳人大代表、文物专家等为志愿者,构建起守护文化遗产的“最强大脑”。
此外,该院创新打造公益诉讼第一课,组织学生参与“模拟考古”“二夹弦表演”,让文保知识深入人心,并依托该院“四维一体”文物和文化遗产公益诉讼保护中心,精心打造“办案指引+典型案例+白皮书”体系,成为可复制的“鼓楼样本”。该院打造的“鼓‘文’新生”品牌获评2025年度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检察文化品牌”。
如今,该院正以“击鼓传文”的担当,让千年汴京风华永续,护中华文脉弦歌不辍。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采访组在采访中明显感受到,开封市平安和谐的变化来源于当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开封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法治建设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给采访组留下深刻印象,除了当地综治中心、《宋都调解》等彰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举措外,这种特色几乎涵盖了各个地方。
作为北宋司法衙署遗址的开封府,不仅是研究古代法治文化的实物载体,还通过景区互动体验让游客感受历史中的法治精神;清明上河园等景区设立的公共法律驿站,为游客提供实时法律咨询;车站、企业等场所也常态化开展民法典、法律援助法等宣传,实现法治服务与城市生活的无缝衔接……
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滴水里见阳光。通过开封发生的变化可以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精神融进民族精神血脉,法治文化注入国家文化内核,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推进,法治力量深入人心,全民守法正在成为现实。
稿源:河南法治报
豫公网安备4102110200018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