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深则鱼悦,林茂鸟知归。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地方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已成为难以复制的竞争力和显性生产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全面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优化全市营商环境,让开封成为投资兴业的“宝地”,为勇做全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提供最优营商环境。
只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吸引更多投资者、汇聚天下英才、破除发展障碍,为新时代新征程开封出新出彩夯基垒台。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招商引资的前置基础,抓实“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等事项,确保实现高频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所有事项实现极简审批、免证可办、免申即享、有诉即办,全域开展县级营商环境示范创建活动,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同时,我市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着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打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用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构筑起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用心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
位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奔腾激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奔腾激光切割机、奔腾激光焊接机、奔腾高端数控机器人、奔腾高端数控机床母机约3000台(套),年产值约127 亿元。自从去年开工建设后,项目一直享受“绿色通道”。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随时召开项目推进会,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政府当“红娘”,帮企业找到了合作伙伴。“我们感到很暖心,唯有开足马力忙生产、抢进度,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我市给予的一系列助企惠企举措,该项目负责人诚挚地说。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的感受最直接。奔腾激光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项目享受到的便捷服务,正是开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常务副市长、市纪委书记为双副组长的市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高位推动;持续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把营商环境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建立“工作调度、明查暗访、每双月重点岗位评议、定期通报”等机制,有效督促落实。
我市坚持实行市级领导分包推进重点项目制度,重点项目在推进中一旦出现问题,服务专员主动对接,首席服务官及时跟进,分包市领导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确保项目单位反馈情况有渠道、问题解决有途径,大大增强项目单位加快建设的信心和底气。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我市印发了《开封市优化营商环境七项重点任务实施方案》《开封市2022年营商环境“一把手走流程”换位体验活动实施方案》《开封市2022年营商环境堵点大征集活动实施方案》《开封市营商环境激励奖惩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严禁漠视诉求、严禁提槛设障、严禁违规审批、严禁“吃拿卡要”、严禁违规代办、严禁无序检查、严禁变相收费、严禁任性执法、严禁插手干预、严禁违规办案、严禁擅自查扣、严禁有诺不行……近日,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十二条禁令”》。市纪委监委要求全市各级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严格遵守,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其他损害营商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纪检监察机关将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
我市推出“周座谈+月评议”制度,提供“不打烊”的优质服务。为拓宽营商环境监督渠道,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企业家代表、新闻工作者、行业协会负责人、商会负责人和群众代表中聘请70名开封市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完善企业、群众及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该中心每周组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邀请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参加座谈,及时准确反映问题,征求合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每月定期开展市场主体满意度调查和行风评议,根据收集的问题和建议,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闭环管理,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企业的壮大,创新创业的活跃,一刻也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扎根开封10多年的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今年在办理研发中心房产证过程中,需要重新对土地进行地籍测绘入综并缴纳相关费用。在了解企业的诉求后,派驻到企业的“首席服务员”对标企业诉求,查询我市制定的“万人助万企”相关制度,组织相关科室研判、讨论,并到企业进行现场办公,高质高效帮助企业解决了问题。
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以前,我市惠企政策落实中存在着“政策到处找、条件看不懂、材料一大堆、申报靠腿跑、进度不清楚、资金等半年”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绊脚石”。
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抓好惠企利民政策兑现,我市成立了“免申即享”工作专班,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我市制定出台了《开封市工业企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免申即享”政策落地生效。我市还将定期组织开展工作评估和“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督办、跟踪问效。
市工商联探索建立“1+2+N”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企业服务日。“1+2+N”即成立“一个专班”专职负责常态化开展企业服务日具体工作;利用线上民营企业诉求响应平台和线下常态化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这“两个平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高效互动;联络“N”个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同办理,为民营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通过这些措施,为企业家干事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让广大企业家心无旁骛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
让政务服务有“速度”更有“温度”
如何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企业和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服务群众的最优路径?我市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政务服务“一把手走流程”换位体验活动,更加拉近了政府职能部门与企业、群众的距离,让服务更加贴近、精准、高效、温馨。
“一把手走流程”具体是指让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部门的“一把手”,以企业和群众身份走办事流程,或以工作人员身份坐窗口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工作,零距离、全流程感受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的每一个环节,搜集办事群众业务办理的问题和诉求,并从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该活动以办事人“懂不懂”、流程“通不通”、体验“好不好”为标尺,倒逼全市各级各部门“一把手”转换角色、转变作风,不断从“发现需求”到“满足需求”,变“问题清单”为“满意清单”。
以百姓心为心,与群众心连心。“一把手走流程”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直面市场主体及办事群众的难点、堵点、痛点,回应社会关切,推动办事流程持续优化、办事效率持续加快,不仅让企业、群众体验到便捷高效,更让“一把手”找到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
为全面梳理、摸清、打通营商环境堵点,最大限度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和群众办事便捷度,我市开展了“营商环境堵点大征集活动”。对于收集的问题和建议,市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以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为检验标准,统筹做好全市相关问题建议的督办、转办等工作,认真梳理上报的每一条信息,针对不同类型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建立相应的问题台账,集中研判、合力推进,切实解决一批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办事流程不清楚,提交材料一大堆,腿都快跑断了,手续还没走一半……”这些问题曾让企业很头疼,成为企业“快入准营”的难点、堵点。但如今,这些问题在我市都得到了解决。
我市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做到目录之外无审批;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所有政务服务事项按照“应进必进”原则进驻市民之家,推进不见面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进全程办理网上流转服务,实现网上进、网上出,消除或减少纸质归档;推动数据收集共享、系统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和智能审核,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打破全市属地管理羁绊,在全市各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全面推行“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全城通办、一支队伍服务、一套机制管理”,让企业和群众在市域任何一个窗口都能享受无差别、集成化、一站式服务。
我市上线运行了企业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和电子印章服务平台,这是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务服务从传统服务方式、办理流程到管理技术的一次全方位变革。目前,我市企业开办实现了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申请人只需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在0.5个工作日办结企业开办业务,免费领取包含营业执照、五枚印章、发票、税务Ukey、社保账号、公积金账号、银行账户等在内的“企业开办大礼包”,电子印章、电子营业执照随纸质营业执照同时发放。
我市全面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工作,目的是让企业、群众以最短的时间、最优的效果、最省心的方法办成、办好心中的“一件事”,实现“一次办”。经过摸索创新,我市在13项“一件事”基础上,推出了15项“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先后两批共发布28个“一件事”服务事项,已全部上线办理,走出了一条独具开封特色的改革路子。
我市以“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为重点,率先在全省推出“六个一”政务服务规范,相关经验在国务院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在全国复制推广。我市深入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创新实施政府统一购买区域整体评勘,“一码集成服务”入选全国最佳实践案例。我市积极推动公共服务便利化,自贸区开封片区率先在全省推行审批服务事项跨片区通办。我市持续精简重大项目审批流程,聚焦“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典型经验做法获《省政府工作快报》专题刊登,在全省复制推广。
我市聚焦不动产、企业注册、医保社保等热点服务事项,推行政务服务“周末不打烊”,打通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堵点、痛点。组建营商环境办案团队,深入推进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加强诉讼全流程管理,严控案件审理执行周期,大幅提升商业纠纷解决效率。
靶向监督护航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本来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办不成事’监督窗口。没想到经过协调,我们的社保认证难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咱这个‘办不成事’监督窗口是真能办成事。”近日,一提起区纪委监委设立的“办不成事”监督窗口,龙亭区泰邦健康养老公寓的张先生连声夸赞。
“小窗口”服务“大民生”。为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事难问题,我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办不成事”监督窗口,对“应办不办”“能办不办”等问题坚决查处,深挖背后的作风不实、职责不清等问题,推动职能部门主动作为。窗口在市、县(区)两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专接“烫手山芋”、专解“急难愁盼”、专治“疑难杂症”,让群众的“急难愁盼”能够在此“一站式解决”,让群众不白跑、不扑空、有地儿找、有人帮。窗口的设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监督推动解决了一大批“办不成事”的问题,得到了群众和企业的高度评价。
市纪检监察机关则紧盯市场主体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突出问题,以有力有效监督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开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市纪检监察机关畅通企业反映举报渠道,强化对涉企活动各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常态化对市直窗口单位、各县区政务服务各基层站所进行暗访督导,不断以纪检监察“硬约束”托底营商环境“软实力”。
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天然肥料”。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围绕群众民生实事的办理,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纵深推进纪检监察干部“体验式”“沉浸式”监督,带动督促各级职能部门主动开展营商环境“堵点大征集”“一把手走流程”换位体验等活动;聚焦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提升,召开全市县区、市直单位问题整改推进会,通过联合督查、约谈提醒、通报批评等工作措施,全面推进营商环境工作提档升级;聚焦惠企政策落实,梳理开封市惠企政策落实情况监督要点清单52项,抽调40余名纪检监察干部成立10个监督检查组,“室组地”联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
市司法局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制定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从轻或减轻行政处罚事项清单,出台《开封市地方立法免予处罚事项清单》《开封市地方立法减轻处罚事项清单》等,完善建立市场主体容错纠错机制,统筹20个涉企行政执法部门开创性制定了308项免罚、342项轻罚清单,公开对外发布,惠及企业200多家。
市市场监管局制定《开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的实施意见》《开封市市场监管领域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事项清单》等政策文件,依法运用“首错免罚”“轻微免罚”等措施,加强柔性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22年,市场监管领域共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51份,办理不予处罚案件6起,从轻处罚案件23起,减轻处罚案件2起,柔性执法案件占办结案件总数的77%以上,受到当事人的高度认可和肯定,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现在入企检查的次数少多了,即使来,也都是帮忙解决问题的。”“过去我们怕检查,现在我们都是持欢迎态度。”说起如今的企业生产经营环境,许多企业负责人感触颇深。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聚焦职能部门随意执法、乱检查、重复检查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突出问题,推广应用覆盖全市的“汴企通”扫码入企平台,按照“一企一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原则,为各家企业定制“清廉开封·汴企通”二维码,职能部门入企开展参观访问、调研帮扶、执法检查等公务活动时需扫码备案。对未审批、未扫码的入企行为,企业可直接拒绝或者投诉举报,入企检查后,执法人员需将工作情况向单位领导和派驻纪检监察组及时反馈,公开入企活动过程和结果,形成“执法前报备、执法中记录、执法后公开”的工作闭环。
作为对外开放的“晴雨表”、招商引资的“引力场”,一流的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开封的新标识。(记者 康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