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是产生于远古的汉民族的图腾舞蹈。通过对《说文解字》、《春秋传》相关文献的考证,麒麟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
兰考麒麟舞的传承可追溯到明代末期。据老艺人介绍,清乾隆年间,麒麟舞是民间“社火”中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麒麟舞在兰考最为兴盛,全县有40余个表演队。每逢节日或大的庆典活动,都有麒麟队表演。从古至今,兰考人没有玩“龙”“舞”“狮”的嗜好,而麒麟舞却是他们最喜爱的表演艺术。
麒麟舞一般在农闲、节日、吉日的晚间演出。演出地点多在农村空闲场地。旧时,演出时场子周围栽上桩子,上悬灯笼照明,周边村庄前来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麒麟舞一般分若干场演出,有的是纯技巧表演,有的加上了神话剧情。由两个简称“麟头”、“麟尾”的舞手,藏盖于道具麟皮之内,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表演。基本表演动作有啃痒、抖毛、登高、跌扑、望月等。
麒麟舞于2007年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