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春自心来情满怀 言为民生向未来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市人大代表张胜涛——坚持制造立市战略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制造立市战略是现代化开封建设进程中的关键支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则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去年以来,我市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2月21日上午,围绕制造立市战略实施,市人大代表张胜涛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张胜涛说,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制造立市战略以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工程”,开封市宏达变速机械有限公司过去3年实现营业收入翻倍增长,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入选市50家“双高”企业名单。 

“企业创新支持不足和产融协同机制不够完善是当前我市在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方面亟待解决的两个短板。”张胜涛表示,将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强创新支持,发挥省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落实落细财税扶持政策,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资源通过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渠道向工业高质量发展汇聚;进一步促进转型升级,建立完善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中小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咨询专家库,开展中小企业管理咨询诊断等活动,帮助企业提升合规经营水平。

市人大代表吴新爱——着力推进乡村振兴 奋力谱写家园美好

“市委、市政府已经谋划好了开封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新的一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16136’总体工作思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家园美好新篇章,为早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2月21日上午,围绕着发力乡村振兴,市人大代表吴新爱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吴新爱说,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须振兴。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乡村振兴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方位振兴。为做好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尉氏县在监测帮扶上着重发力,通过“55”工作法强力推进,在全面落实“四个不摘”的基础上,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面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个工作底线。同时,通过产业、就业、金融的多维发力,切实达到扶上马、送一程的工作目的。 

吴新爱表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牢牢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大力开展“十链百园千基地”创建,强化农业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布局。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治理,将农村的雨水、生活用水、餐厨用水、厕所用水进行“四水同治”,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今年全县516个行政村将全部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市人大代表李广民——科技赋能产业 创新引领未来

2021年,我市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创新“六个一流”实施方案》,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位,科技支出增速居全省第二位。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给企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2月21日,市人大代表李广民围绕科技创新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李广民说,科技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河南平煤神马东大化学有限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了装置技术升级换代,产品做到了精细化、高端化。该公司在确保生产高效运行的同时,加大技术和管理创新力度,成功创建了“省级‘无泄漏’示范企业”,建成了省级智能工厂,实现了“十四五”精彩开局。2022年,该公司将乘“项目为王”理念和“万人助万企”活动的东风,科技赋能,再度实施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十四五”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特别是将重点发力建设40万吨/年环氧树脂新材料产业链项目和160MW光伏制氢项目。前者到“十四五”末将形成40万吨/年环氧树脂、20万吨/年环氧氯丙烷、20万吨/年氯乙酸产业规模,创新建成世界一流环氧树脂新材料基地和世界一流氯乙酸生产基地;后者建成后将年制氢3000万立方米,用于城市氢能源公交,走出一条“绿氢”创新发展新道路。 

“奋进‘十四五’,建功新时代。相信在市、区两级政府和各局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将加快建成行业一流企业,为建设现代化开封作出应有的贡献。”李广民表示。

市人大代表孔新燕——“积极探索社区基层网格化治理新模式”

加强社区治理,事关基层和谐稳定和群众切身利益。2月21日,市人大代表孔新燕就社区基层治理回答了记者提问。 

孔新燕说,她长期在鼓楼区西司门街道油坊社区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和老百姓接触最多,感触也最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和工作人员一起积极探索社区基层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利用“时间银行”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新形式是油坊社区的一大尝试。“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参加“时间银行”活动的人不需付出一分钱,只需将自己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即可。将时间和公益挂钩,倡导用户用闲散时间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把由此付出的时间以虚拟货币化的形式存储起来,审核登记到存折上。“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党员群众可自愿报名成为“时间银行”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孤残独居老人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服务,从而将爱心彼此传递,做到一人有难多人相助。与此同时,该社区还利用“一中心四平台”加强社区基层网格化管理。在工作中,该社区以创建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三零社区”为目标,以智慧平安社区创建为抓手,建立和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信访调解、群团调解、行业调解“六调联动”机制,实现各部门调处职能的功能互补、良性互动,推动矛盾纠纷快速有效化解,努力将群众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社区,形成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市人大代表张凡——弘扬工匠精神 书写新时代好故事

“工匠精神是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细分领域里不断创新、做到最好。我们不仅要做工匠精神的向往者,更要做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者,让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不断书写大国工匠好故事。”2月21日上午,围绕弘扬工匠精神,市人大代表张凡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张凡说,通过20年不断创新,开封朗瑞机械有限公司在坚果食品设备领域做到了行业领先,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食品干燥设备已经实现物联、互联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执笔编写了两项行业国家标准,身体力行践行着工匠精神。 

张凡认为,制造业要想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随着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许多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我市技能人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现状,虽然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有所改观,但仍存在缺口,有的还出现了断层的危险,严重限制了制造业的良性发展。 

张凡希望,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加快开封市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开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能人才保障。同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选拔优秀青年技能人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落户开封、融入开封、建功开封,推动“开封制造”再创辉煌。

市人大代表李爱玲——加强环境整治 建设美丽乡村

农村环境卫生改善是农民所盼的民生实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具体体现。2月21日上午,市人大代表李爱玲围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农村美绝不仅是打扫卫生那么简单,无一蹴而就之法,也无一劳永逸之法。要想让农村真正美起来,关键是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李爱玲说,例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如果不够完善,即使农村有下水道,但污水未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也不能向河里直接排放。应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全面整合资源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争取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正常有序运转。 

农村秸秆乱堆乱放问题是李爱玲关注的重点。“秸秆搬离大田后,由于缺乏后续利用的有效办法,秸秆乱堆乱放就成为困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一个难题。”李爱玲建议,应引进一些秸秆粉碎回收等相关技术,利用现有比较成熟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大力推广秸秆日光温室、秸秆基料饲料肥料、秸秆气化发电等方式,将不可返田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回收再利用,真正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也为农村环境整治扫除一大障碍。(记者 文/张李珊 张仲鹏 马燕 图/袁洋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