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历经20余年探索实践,不断升级迭代,浙江省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逐渐成为涵盖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在内的系统性工程,为我国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浙江样板”。开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转化浙江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共建合力。浙江“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党政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思考问题,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产业与文化向农村辐射,以满足农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开封强化党建引领,在“五星”支部创建中,始终把建设过硬支部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打造“红色引擎”;涌现出一批像李爱玲、代玉建、陈保超这样的优秀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
践行生态优先,守护乡村底色。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2003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宁波奉化滕头村调研时指出,“一个人如果家里很整洁、环境很好,做人做事的信心也会提高,人改变环境,环境反过来也能影响人”。乡村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乡村环境与农民风貌呈现一种相互影响、紧密互动的内在关联,“千万工程”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引发了乡村社会涟漪性巨变。
“千万工程”是以问题为导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针对浙江农民比较富裕、农村环境比较差、“空心村”等状况,以“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三大行动作为抓手,推动乡村环境由“脏乱差”向“绿富美”转变。开封也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程、底色工程”,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行动,呈现出一幅幅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坚持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以系统性规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习近平同志曾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撰文:“建设新农村要注意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不一样,山区、平原、丘陵、沿海、岛屿不一样,城郊型和纯农业村庄不一样,杜绝盲目攀比,反对贪大求洋,防止照搬照抄,避免千村一面”。浙江以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中心村为骨架,形成了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的规划体系。
开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坚持“县域一盘棋”理念,将村庄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纳入统一规划。例如,通许县以打造“酸辣粉之都”为目标,统筹全县红薯种植、设备制造、品牌营销等资源,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集群。同时,注重分类施策,对近郊乡村,强化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配套,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对历史文化名村,如杞县水东革命根据地旧址,突出保护与活化利用;对偏远空心村,推进资源整合,稳妥引导人口向县城、中心乡镇、村集中。通过规划引领,逐步构建起“中心村集聚、特色村提质、空心村转型”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循序渐进,做到分类施策。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要不断丰富‘千万工程’内涵,拓展建设领域;坚持不懈地抓好这项惠及全省千百万农民的‘德政工程’”。浙江紧盯目标不动摇,每5年出台一个行动计划,不刮风搞运动,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从花钱少、见效快的村庄环境清洁卫生入手,到产业培育、公共服务完善。先易后难、不断拓展、久久为功,将规划内容分解为年度实施的计划和具体实施的项目,分步骤分年度推进规划的实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浙江“千万工程”深刻启示我们,乡村全面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工程”,而是久久为功的“民心工程”。面向未来,开封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让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展开在这片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