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沃野田畴满目新

沃野田畴满目新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全媒体记者  张仲鹏

核心提示

游生态村、食酸辣粉、喝菊花茶、品蒜之香、淘土特产……这一独具开封特色的美好图景令人满怀向往。

“十四五”期间,开封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乡村振兴取得有效成果,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赵仲辉说,到“十四五”末,我市粮食安全根基牢,特色产业发展好,现代农业动力强,和美乡村底色新,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农业答卷。全市粮食产能稳定在58亿斤以上,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7.4亿元,增速3.9%;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3.8%,增速位列全省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61元,相比2020年增长33.8%。

黄河岸边麦穗黄。 全媒体记者 袁洋 摄

技术赋能农业新发展

“随着农业政策越来越好、农业技术日益提高,我的种粮事业一步一步走向高峰。”作为一名返乡创业新农人,尉氏县大桥乡大苏村种粮大户苏振双目前承包了400亩土地种植粮食。“现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推进、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畅通无阻,亩均成本直降几十元,开展规模化经营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粮丰天下安,粮食安全是民生的根基,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保障。开封市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优链、优农和智慧农业工程为支撑,深入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切实当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开封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措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解决吃饭问题出路在科技。开封市紧紧抓住种子这个要害,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9%以上,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包衣率达100%,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已超过45%。发挥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在提高耕地质量上出真招,深入实施耕地轮作、深耕深松整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生物技术防控、秸秆还田等措施,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营造适于作物生长的良好土壤环境;在田间管理上求实效,在作物苗期、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等关键时期,结合作物生长情况和对肥水需求特点,加强中耕植保、抗旱防涝、合理追肥、一喷多促等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措施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绿色高产高效、单产提升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保障。 

2024年,全市共配备北斗农机导航系统2395套、深松监控仪284台、农用无人机509架;农机总动力达619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05%,相比2020年分别提升19.5%和7.21%;建立新品种新技术展示示范基地3个,展示小麦品种106个、玉米品种57个、优质粳稻品种13个,筛选出了一批品质优良、产量高、抗逆性好、适合我市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创新为开封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开封市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大力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十四五”期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稳定。202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758.5万亩、总产量298.9万吨,比上年增加10.1万吨,增幅为3.5%,增速位列全省第3;建成高标准农田537.2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续4年受到省政府激励表彰,为保障全省乃至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开封力量。 

开封市重要农产品实现稳定安全供给,“菜篮子”供应充足。2024年,我市建立了35家国家级、17家省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全年生猪饲养量590.2万头,存栏量230.66万头;牛饲养量44.87万头,存栏量28.21万头,生鲜乳产量34.45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97万亩,产量441万吨;花生播种面积147.88万亩,总产量48.95万吨。

产业激活振兴新动能

走进通许县酸辣粉产业园,机器的轰鸣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产业发展乐章。在该产业园的生产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调浆、涂布、脱布、预干、切丝等工序一气呵成。一袋袋粉包、料包迅速被装进包装盒,再通过传输带被分拣、包装,随后运往全国各地。“我们拥有28条生产线,每天可生产240万桶,年产7.2亿桶方便食品。我们的方便粉丝自主和代工产品占据全国市场六成。”该产业园生产车间的工作人员十分自豪地说。

“十四五”期间,开封市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推动农业产业化,以产业为平台集聚要素、以项目为支撑整合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延伸链条、以增收为目标促进发展。以补链、延链、强链为重点,培大培优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深耕大蒜、红薯、菊花、辣椒、西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种养业,形成了以“十链百园千基地”为核心的重点农业产业链,推进全市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4年,我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市重点龙头企业168家、省重点龙头企业4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不断抓实3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个省级、19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以兰考“新三宝”、杞县大蒜、祥符花生、尉氏屠宰、通许酸辣粉等为代表的一批县域主导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我市特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加快,农业结构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开封市强化“农”字品牌建设,通过挖掘地域特色、强化宣传推广、提升产品品质,为农产品塑造了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让农产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实现从“卖产品”到“卖品牌”的转变。

杞县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左右,

产量90多万吨,均居全国县域第一位。“世界大蒜看中国,优质大蒜在杞县。”杞县大蒜凭借其个大、皮白、辣度适中的特点,早已声名远扬。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杞县在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与浙江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出“中国人的健康‘蒜’法”品牌口号,打造杞县大蒜品牌形象。杞县大蒜的品牌价值不断攀升,目前预估其品牌价值为56.12亿元。

“十四五”期间,开封市拥有有效期内绿色食品22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0个(开封西瓜、开封菊花、杞县大蒜、祥符区花生、兰考红薯、兰考花生、兰考蜜瓜、通许小麦、尉氏桃、尉氏小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7个,农产品品牌获证总数、县区均值已连续4年居全省前列,“汴字号”农产品更有竞争力和知名度。

实干绘就农村新图景

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道路宽敞整洁、四园错落有致、花香果香四溢。村民们在自家小院里种上了果树、蔬菜,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近年来,该村紧抓乡村振兴机遇,坚持以民为本,尊重乡土本色,统筹规划、内外兼修,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在乡风文明中持续注入活力。

今年4月,在河南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上,兰考县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16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之一,属于创制型先导区。据了解,该县将通过“片区化”理念整合资源,推动从“点上开花”到“全域共富”,为全省提供可复制的“开封样本”。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系统观念,围绕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重点任务,循序渐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因地制宜开展“和美村、富美村、洁美村”3类村庄建设,鼓励支持组团式、片区化示范引领发展,以和美村为核心,辐射带动、区域联动,推动集中连片整治提升。

开封市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实现“三结合”。一是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和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书写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新篇章。二是以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及其附近村庄一体设计、一体包装、一体建设,实现村内村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与文明乡风培育相结合,积极推行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治理

方式,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

我市积极推进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有效对接,在机制、人员、物流、设施、平台等方面积极实施“两网融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织密回收网络、创新技术模式等,全力构建集约高效、智慧便民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管控率)达44.01%。

2024年,我市拥有兰考县一个省级先导片区,培育了杞县、通许县两个市级创建型先导区,打造了7条乡镇级连片提升示范带,通过树立先导区典型标杆,为和美乡村建设探路径、树样板。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开展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等工作,有力促进乡村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十四五”期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3.6%,肥料利用率提高至42%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达58.85%、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7.01%。全市规模以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94%,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4%以上。五个县区有序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任务面积98.5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涉农县区全覆盖。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科技赋能农业生产。

农业科研人员挑选优质果实。 全媒体记者 石斐 摄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