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开封市杞县“五大模式”开辟强村富民新路径

开封市杞县“五大模式”开辟强村富民新路径

来源: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
打印

近年来,杞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盘活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为核心,探索出多种符合县域实际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土地资源整合开发模式。“土地入股+规模经营”激活耕地效益。杞县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不足2亩,随着城乡不断融合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等问题逐渐显现,小家小户的种植模式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杞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实施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高标准改造,选取土地连片、农业基础较好的村庄,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将分散的耕地整合为连片农田,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种植。制定《土地入股收益分配方案》,明确农户按入股土地面积每年获得保底租金(每亩500-800元),并参与合作社盈利分红,按净利润的30%分配到户。村集体以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等折股参与经营,净利润的10%-15%为村集体收益,用于村内公益事业。苏木乡齐寨村整合土地1200亩种植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今年预计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3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60万元。

(二)闲置资产盘活模式。“资产租赁+产业升级”唤醒沉睡资源。在脱贫攻坚期,有一部分帮扶项目论证不够充分,因市场风险、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造成这些产业形成的资产闲置。杞县为规范帮扶产业项目运营,对经营性帮扶产业项目实施“四个一批”行动,按照“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原则,确保资产稳定良性运行。针对各村废弃学校、旧村部、闲置厂房等集体资产,由县乡两级成立资产清查小组,建立“一村一账”资产台账,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改造级后对外租赁。县财政设立“资产盘活专项基金”,对改造项目给予每平方米200元的补贴,同时简化工商注册、消防验收等手续。经过产业调整,帮扶产业实现了升级转型,持续发挥帮扶作用。裴村店乡贺营村将废弃村小学改造为“乡村创客空间”,引入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每年收取租金8万元,同时吸纳3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高阳镇利用原乡镇企业闲置厂房,引入食品加工企业,村集体以厂房入股,每年固定分红15万元,并为村民提供包装、运输等岗位100余个。

(三)集体资金创新运作模式。“抱团发展+金融赋能”提升资金效益。为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动能,破解单个行政村力量薄弱、难以撬动优质项目和高效融资的困境,杞县积极探索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核心做法是打破村域界限,由乡镇统筹辖区内各村集体资金,联合成立“集体经济发展联盟”,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投资优质产业项目,成立由乡镇干部、村民代表、会计师组成的投资监督委员会,对项目可行性、资金使用等进行全程监管,探索出一套在整合资源、放大资金效能、强化风险管控、共享发展红利的资金运作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升级。例如苏木乡12个村共同出资500万元,入股杞县大蒜产业园区冷链物流项目,每年获得8%的保底收益(40万元),项目盈利后再按股份分红。与县农商行合作推出“集体资产贷”,允许村集体以闲置资产经营权、土地流转合同等作为抵押物申请贷款,年度累计发放贷款1.2亿元,支持23个村发展特色产业。

(四)特色产业带动模式。“一村一品+产业链延伸”拓宽增收渠道。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许多农业大县面临着产业附加值低、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共性难题。对拥有“中国大蒜之乡”美誉的杞县而言,如何突破传统种植模式下的增长瓶颈,有效激活村集体活力并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亟须破解的核心课题。立足“中国大蒜之乡”优势,杞县引导各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同时为各村特色产业项目提供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对接拼多多、抖音等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五里河镇吉屯村发展大蒜深加工,建设蒜片、蒜粉加工厂,村集体以厂房和设备入股,产品直供国内食品企业,带动村集体增收30万元,村民通过务工和原料销售户均年增收4000元。板木乡打造“大蒜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体系,村集体投资建设仓储中心,为外地客商提供仓储服务,每年收取管理费20万元,同时带动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发展,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五)文旅融合发展模式。“资源转化+品牌打造”激活乡村价值。杞县是国务院批准的河南省首批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水东抗日根据地、宗店乡虎背岗村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等5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也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杞人忧天”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是“天下第一相”伊尹、“授书之祖”蔡邕、女诗人蔡文姬的故乡,文化底蕴深厚。杞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村集体牵头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采取“集体运营+村民参与”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旅游,不仅带动了消费,更让村民们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宗店乡程庄村依托革命遗址,整合周边闲置民房打造“红色民宿”,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村民以房屋入股或参与服务获得收益,截止今年6月份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村集体收入18万元,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傅集镇赵村开发“农耕体验园”,村集体流转土地300亩建设采摘园、农家乐,村民可承包摊位、参与园区管理,村集体收取项目管理费和租金,实现“文旅增收+集体增益”双目标。特色种植、养殖、民宿、农家乐、采摘园、康养和研学基地等多元化业态,以及“杞乡红韵”“杞农乐”“杞人优田”等文旅品牌,正在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到更远的范围,打造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也正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杞体验。

截止目前,杞县135个行政村集体平均年收入突破20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村达43个,较2020年增长3倍。通过土地入股、务工就业、资产分红等方式,全县农民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其中集体经济贡献占比达35%。集体资金用于村内道路硬化、乡村绿化、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公益事业,累计投入1.8亿元,惠及村民30余万人。

相关文件:

    【下载DOC】 【关闭窗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信息

      政务微信
      政务微博